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梵册贝叶的意思、梵册贝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梵册贝叶的解释

指佛经。佛经原本多用梵文写于贝多罗树叶上,故称。 清 龚自珍 《正<大品弥陀经>魏译》:“梵册贝叶,以意增损,以意排比,以意合之分之,译者从而受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梵册贝叶”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佛经或佛教的经典著作。这个词组形象地借用了佛经最初的物质载体形式来代指其内容本身。以下从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与词源构成:

    • 梵 (fàn): 本意指清净、寂静,后特指与古印度、佛教相关的事物,尤其指梵文(古印度的一种神圣语言)。佛教经典最初多是用梵文书写或翻译自梵文。
    • 册 (cè): 指古代串编好的简牍或书籍。在这里引申为“书籍”、“典籍”。
    • 贝叶 (bèi yè): 指贝多罗树(梵文Pattra,音译“贝多”或“贝多罗”)的叶子。古印度(以及后来的东南亚、中国部分地区)在纸张尚未普及或传入之前,常用经过处理的贝多罗树叶作为书写材料,尤其用于抄写佛经。这种书写载体被称为“贝叶经”或“贝叶书”。
    • 组合义: “梵册”指用梵文(或佛教语言)书写的典籍;“贝叶”指承载这些典籍的贝多罗树叶。因此,“梵册贝叶”合起来,最初的字面意思就是指书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梵文佛教经典。后来,这个词组逐渐脱离具体的物质形态,成为佛经、佛教典籍的代称。
  2. 引申义与文化内涵:

    • 其核心引申义就是佛经的总称。它代表了佛陀的教诲、佛教的教义和智慧结晶。
    • 这个词组蕴含着对佛教经典的尊崇与珍视。贝叶经的制作过程繁琐(需经切割、蒸煮、晾干、磨光等多道工序),书写不易,能长久保存,因此被视为神圣和珍贵的载体。用“梵册贝叶”指代佛经,本身就带有对其神圣性、古老性和珍贵性的强调。
    • 它也反映了佛教文化传播的历史轨迹。贝叶经是佛教从印度向东南亚、中国(如云南傣族地区)、西藏等地传播的重要媒介和见证。玄奘等求法僧带回的经典中就有大量贝叶经。
  3. 使用场景:

    • 主要用于书面语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中,指代佛教经典。
    • 常见于描述佛教文化、历史、翻译、文献学等领域。
    • 有时也用于比喻义,指深奥、珍贵的典籍或思想。

“梵册贝叶”是一个源自佛教文化传播史的成语,其字面指书写于贝多罗树叶上的梵文佛经,引申为一切佛经或佛教典籍的代称。它承载着对佛教智慧结晶的尊崇,并体现了古代佛教文献独特的物质载体形式和跨文化传播的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梵册贝叶”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于代指佛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佛经的原始形态。古代佛经多用梵文书写在贝多罗树叶(简称“贝叶”)上,因此以“梵册贝叶”代称佛经。

  2. 构词拆解

    • 梵:与佛教相关,意为清净、神圣,常见于“梵宫”“梵刹”等词。
    • 册:古代指编串好的竹简,后泛指书籍或装订成册的文献。
    • 贝叶:贝多罗树的叶子,古印度用于书写经文,后成为佛经载体的代称。

二、出处与用法

  1. 文献来源
    最早出自清代龚自珍的《正<大品弥陀经>魏译》:“梵册贝叶,以意增损,以意排比,以意合之分之,译者从而受之。”。

  2. 语法功能
    联合式成语,通常作宾语使用,例如:“这部古籍堪比梵册贝叶,承载着千年智慧。”


三、文化背景

  1. 书写传统
    古印度因缺乏纸张,贝多罗树叶成为重要书写材料,佛教经典多以此保存,后随佛教传播影响东亚文化。

  2. 象征意义
    该词不仅指代佛经实体,也引申为珍贵、神圣的文化遗产,常见于文学或学术语境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佛经载体或梵文文献,可参考权威典籍或佛教研究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白话边粟表头采办茶粥城阻鉏治辞意爨下余打游飞得赢地豆夺魄独特罚俸泛拂甘洌高擡贵手榖桑汗沟好整以暇黄骍恢漫虎掌减负江皐几所集通铁路举止恐防孔怀理发师隆化龙牋龙盘麻纺马牙煤炉棉花庄皿金南华老仙闹刺儿怒涨频果品式品馔悄然无声穷年尽气让长弱思入入贴贴色动誓天断发委离下哺衔吕溪边谿边亵服吸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