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矜恤 ”。怜悯抚恤。《晏子春秋·问上二一》:“积丰羡之养,而声矜卹之义。”《后汉书·儒林传下·周泽》:“奉公剋己,矜恤孤羸,吏人归爱之。”《北史·源贺传》:“然犯死之罪,难以尽恕,权其轻重,有可矜恤。” 清 蒋士铨 《<桂林霜>书后》:“惟同殉之子女6*奴婢等三十五人,未叨矜卹。”
见“ 矜卹 ”。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矜恤汉语 快速查询。
矜恤是汉语中表示怜悯体恤的复合词,其词义可从构词角度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矜”本义指怜悯,《礼记·表记》郑玄注“矜谓怜愍”;“恤”则含抚慰、救济之意,《说文解字》释为“忧也”。二者组合构成“矜恤”,特指对弱势群体或受难者怀有深切同情并付诸关怀行动。
该词最早见于《汉书·萧望之传》记载:“陛下哀愍百姓,躬亲节俭,以惠下民,情欲省约,至于矜恤耆老,恩礼加焉。”此处形容帝王对老年群体的体恤政策。现代汉语中常用于司法、医疗等场景,如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文件强调“对特殊困难群体应体现司法矜恤原则”。
在语用层面,“矜恤”较之近义词“怜悯”更具书面庄重色彩,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学术论述。其反义概念为“苛待”“漠视”,构成语义对立关系。构词法上属于同义复词结构,符合汉语双音节化发展趋势,常见于唐宋以降的文献典籍。
“矜恤”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īn xù,其核心含义是怜悯抚恤,常用于表达对他人困境的关怀与同情。以下为详细解释:
“矜恤”融合了情感与行动,既包含同情之心,也强调实际的抚助行为,常见于描述仁政或人道关怀的语境。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法,可参考《后汉书》《晏子春秋》等文献。
板正草芙蓉长属长亭衩袒传志触景出世间毳锡帝江抵死漫生多伦多大学匪夷匪惠俯仰唯唯高压水银灯共用贵乡国干虾蟆柝蒿丘毁絶降世教育处荆聂九龄九酝课治枯朽之余賫助裂石穿云六祈流言风语抡算罗谤鹿野緑玉枝马蹄帖觅贴儿穆生男风七科谪畎亩软叽咯托撒暂上载石笋双标树皴儿水稻姝妖碎月踏高蹻贪情土圞儿讬居乌駮无愁天子嫌猜小眼薄皮习而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