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flank] 绕到敌人背面或侧翼进攻敌人
亦作“ 包钞 ”。绕到敌人侧面或背后去攻击。 郑观应 《盛世危言·海防上》:“次调 中洋 、 台湾 、南 澳 之舟师,为接应包抄之举。” 遯庐 《童子军》第三出:“一个个神虬露鳞爪……才逆击,又包钞。” 杨朔 《北线》:“排长要派人两面包抄。”
“包抄”是一个军事战术术语,在不同语境下也延伸出其他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从敌人侧面或背后进行包围攻击,切断其退路或形成夹击态势。例如:“警方分三路包抄,成功抓获嫌疑人”。
战术特点
延伸用法
在非军事语境中,可比喻抄袭或模仿他人成果(如、6提到“包抄他人研究成果”),但此用法较少见且带有贬义。
近义词与反义词
例句补充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8中提到的《盛世危言·海防上》等文献来源。
《包拄》是一个动词词语,表示用手抓住、握紧或攥紧的动作。它是由“勹”和“击”两个部首组成,包含了9个笔画。
《包拄》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在古时候,人们称手部为“拄”,意为手掌或握持。后来,在写法上对“拄”进行简化,变成了现在的“扌”部,与“勹”部组合形成了现代汉字“包拄”。
在繁体字中,“包拄”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是由“勹”和“击”两个部首组合而成的。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由于书写工具的不同以及文字的演变,有些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差异。“包拄”在古代的写法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的,它的写法是“巳”+“勹”+“又”,表示用手握持。
他紧紧地包拄住书本,生怕被风吹走。
包扎、包裹、包装、包围、包办、包揽、包袱、包容等。
握住、抓住、抓紧、攥住。
松开、放开、释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