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畏戒的意思、畏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畏戒的解释

畏惧戒惕。 汉 张衡 《东京赋》:“劝德畏戒,喜惧交争。”《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始皇 不畏戒自省,反夷灭其旁民,而燔烧其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畏戒是汉语复合词,由“畏”与“戒”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因畏惧后果而产生警惕、戒备的心理或行为。以下是权威词典释义及语言学分析:


一、基础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畏戒”指因畏惧而有所警戒,强调因惧怕某种负面结果(如惩罚、灾祸)而主动约束言行。例如:“君子畏戒于未形,小人悔吝于已著。”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卷,第123页。

  2.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释义为“因害怕而警惕”,突出心理状态到行为的转化过程。如:“畏戒之心不可无,方能避祸。”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359页。


二、语素解析

  1. “畏”(wèi)

    • 本义:恐惧、害怕(《说文解字》:“畏,恶也”)。
    • 引申义:敬畏、忌惮(如《论语》:“君子有三畏”)。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戒”(jiè)

    • 本义:警戒、防备(《说文解字》:“戒,警也”)。
    • 引申义:告诫、戒除(如“戒骄戒躁”)。

      来源:同见《说文解字》。

构词逻辑:

“畏”为心理诱因,“戒”为行为结果,二者结合形成“因畏生戒” 的因果关联,属并列式复合词。


三、经典用例

  1. 《尚书·周书》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强调统治者需“畏戒天命”,以德政避免天罚。

    来源:《尚书正义》,孔颖达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书·董仲舒传》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主张君主应“畏戒灾异”,修德应天。

    来源:班固《汉书》,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修订本。


四、近义辨析

词汇 核心差异 示例
畏戒 强调“畏”引发“戒”的主动防备 畏戒法律制裁,故守法行事
畏惧 仅表恐惧心理,无行为导向 畏惧黑暗,不敢独行
警戒 侧重外部警示引发的防备状态 加强警戒,以防突袭

五、语义演变


引用文献

  1. 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3.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4. 孔颖达. 《尚书正义》. 中华书局.
  5. 班固. 《汉书》.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修订本.
  6. 王力. 《古汉语字典》. 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畏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内容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畏戒”指因畏惧而产生警惕或自我约束的心理状态,强调因害怕某种后果而主动保持戒心或克制行为。例如《汉书·五行志》提到秦始皇“不畏戒自省”,即批评其缺乏自我警示。

二、字义分解

  1. 畏(wèi)
    • 本义为害怕,如“不畏艰险”;
    • 引申为敬服,如“后生可畏”。
  2. 戒(jiè)
    • 核心含义是防备与警惕,如“戒骄戒躁”;
    • 也指戒除不良习惯,如“戒烟”。

三、文献用例

汉代张衡《东京赋》中“劝德畏戒,喜惧交争”一句,通过对比“喜”与“惧”,展现了道德劝诫与心理警示的双重作用。

四、综合说明

该词多用于描述对道德规范、自然力量或权威的敬畏态度,强调从恐惧中产生的自我约束力。其古文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敬畏”“戒惧”有相似之处,但更侧重心理层面的主动警惕。

可通过沪江在线词典等权威工具查询更多近义词与拓展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

爱莲说暗想暴节竹别试部署嘈然剗着嗔怪春飙出蛰黜陟幽明刺唬疖大戴戴高帽斗印恶劄房稿防门樊乱分驰风指凫车傅雷家书敢作敢当高帽根引钩检狗中孤立木华构胶溺崛彊开濬亢进亮堂令君赁土钱毛骨竦然民志貊鞨内幸匹畴罴虎凭附平较破琴绝絃牵裂青莲目穷服三副砂盐沈宏所在皆是夙儒钿窝吐图文奁先礼后兵消费品颉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