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畏惧戒惕。 汉 张衡 《东京赋》:“劝德畏戒,喜惧交争。”《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始皇 不畏戒自省,反夷灭其旁民,而燔烧其石。”
“畏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以下内容详细解释:
“畏戒”指因畏惧而产生警惕或自我约束的心理状态,强调因害怕某种后果而主动保持戒心或克制行为。例如《汉书·五行志》提到秦始皇“不畏戒自省”,即批评其缺乏自我警示。
汉代张衡《东京赋》中“劝德畏戒,喜惧交争”一句,通过对比“喜”与“惧”,展现了道德劝诫与心理警示的双重作用。
该词多用于描述对道德规范、自然力量或权威的敬畏态度,强调从恐惧中产生的自我约束力。其古文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敬畏”“戒惧”有相似之处,但更侧重心理层面的主动警惕。
可通过沪江在线词典等权威工具查询更多近义词与拓展用法。
畏戒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对某种事物或情况感到害怕、忌惮,常常由于对其可能带来的后果或威胁而产生不安或退缩。
畏戒的拆分部首是“讠”和“戒”,其中“讠”是偏旁部首,表示与语言、言谈等相关的意义;“戒”是实义部首,表示与戒律、警示等相关的意义。拆解后,畏的笔画数为10画,戒的笔画数为6画。
《畏戒》一词的来源于中文词汇的组合。畏最早意为害怕、惧怕,戒最早意为警惕、克制。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畏戒》这个词汇。
《畏戒》的繁体字为「畏戒」,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畏和戒的写法可能有所差异。例如,畏的古代写法为「胃」,而戒的古代写法为「戒」。
1. 我对高处一向畏戒,感觉脚下一软就立刻退后。
2. 对未知的事物,大多数人都会感到一定程度的畏戒。
畏戒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汇,如:
1. 畏戒心:指对某种事物或情况感到害怕、忌惮的内心状态。
2. 去畏戒:指努力克服或消除害怕、忌惮的心理。
3. 畏戒症:指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过于害怕、忌惮,达到了一种病理状态。
畏戒的近义词包括:
1. 忌惮:表示对某种事物或情况感到害怕、退缩。
2. 恐惧:表示对某种事物或情况感到害怕、或产生不安情绪。
3. 胆怯:表示害怕、或退缩。
畏戒的反义词包括:
1. 勇敢:表示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2. 大胆:表示敢于冒险,不畏困难。
3. 极限挑战:表示敢于接受极大的挑战而毫不畏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