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谗害同僚,欺罔君上。《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大姦莫如 蔡确 之阴邪险刻, 章惇 之谗欺狼戾,陛下乃容而留之,此天心之所以未祐也。”
谗欺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谗”与“欺”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通过诽谤、诬陷等不实之言实施欺骗或蒙蔽的行为。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角度分项阐释:
谗(chán)
指恶意中伤、挑拨离间的言论。《说文解字》释为“谮也”,即诬陷他人。如《论语·颜渊》云“浸润之谮”,朱熹注:“谗,毁人之善也。”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1卷,第1083页)
欺(qī)
意为欺骗、蒙蔽。《玉篇》释“诈也”,《正字通》引申为“虚妄不实”。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来源:《辞源》(修订本,第1426页)
谗欺即“以谗言行欺诈”,强调通过散布谣言、扭曲事实的手段达成欺骗目的。其特点包括: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1卷,第1084页)
《楚辞·七谏·怨世》
“枭鸮既以成群兮,玄鹤弭翼而屏移……何周道之平易兮,然芜秽而险戏。” 王逸注:“言朝廷谗欺并进,忠良之士皆隐身匿迹。”
来源:中华书局《楚辞补注》(第231页)
《后汉书·宦者传论》
“败国蠹政之事,不可单书。所以海内嗟毒,志士穷栖。” 李贤注引“谗欺之徒,荧惑主听”。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第2530页)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5页)
该词多见于先秦至汉代文献,唐宋后使用渐少,但语义保留于“谗言惑众”“欺上瞒下”等成语中,反映古代政治文化中对语言暴力的批判。
来源:向熹《简明汉语史》(下卷,第312页)
(注:部分古籍原书无网络链接,标注纸质文献来源;《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可参考在线版:www.hanyudacidian.cn、www.cishu.com.cn)
“谗欺”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谗欺”由“谗”(诽谤、中伤)和“欺”(欺骗、蒙骗)两字组成,指通过诽谤和欺骗的手段损害他人名誉或利益。核心在于用不实之言诋毁他人,同时伴随欺骗行为,常见于人际关系复杂或权力斗争的场合。
字义拆解
历史用例
在《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中,曾用“谗欺狼戾”形容章惇等权臣通过诽谤同僚、欺瞒君主的手段扰乱朝政。
该成语多含贬义,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误用为中性描述。若需引用古籍例证,建议核查《续资治通鉴》等原始文献。
安下百叶窗备陈徧搜鼻镜嬖御士补济拆东墙补西墙传觞存身打肿脸充胖子鞮汗地塄地母定聘饤坐梨底色干遮高厚恭逢其盛后驾醮告郊园急斗举炮开吊克制狂迷枯寂骊驹陇右马馆命籙年报平板扑棰七尺青翰轻蓬祇树林诠明权戚人形三洲曲伤口髾发生往诗评淑美肆流踏滚木汀线通议颓岩务必侠拜向时祥祯纤云翕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