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疵厉 ”。1.灾害疫病;灾变。《庄子·逍遥游》:“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成玄英 疏:“疵癘,疾病也。” 陆德明 释文:“‘癘’音厉, 李 音赖,恶病也。本或作‘厉’。” 晋 《<春秋穀梁传>序》:“川岳为之崩竭,鬼神为之疵厉。” 杨士勋 疏:“厉音例,又作癘。” 陆德明 释文:“疵厉,谓灾变也。” 唐 元稹 《祈雨九龙神文》:“凡天降疵厉,必因於人。” 宋 曾巩 《诸寺观谢雪文》:“人无疵癘之患,物有丰成之祥。” 清 姚鼐 《<医方捷诀>序》:“夫医虽小道,然其本出於圣帝所为……其极至於使人无疵癘夭札之伤。”
(2).比喻邪6*恶。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向令战胜 日本 ,於 中国 全局初无裨益,转恐因以骄贪,而人心之疵癘永远於深痛。”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疵疠汉语 快速查询。
“疵疠”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疵”本义指皮肤上的斑点,《说文解字》释为“病也”,引申为缺点、过失,《广雅》注“疵,瑕也”。“疠”在《说文解字》中解作“恶疾也”,《周礼·天官》郑玄注称“疠,疾疫也”,特指传染性疾病。二字组合成“疵疠”,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灾害疫病”,《辞源》则注为“灾害疾病”。
二、文献用例
三、相关词组 “疵疠”常与“灾殃”“疫气”等词连用,如清代《医宗金鉴》所述:“疠气流行,疵疠并作。”现代汉语中该词多保留于文献研究领域,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参考来源:
“疵疠”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ī lì,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指疾病、灾患,尤其指流行病或自然灾害。
比喻义:形容缺点、瑕疵,或比喻邪恶的事物。
“疵疠”是贬义词,需根据语境判断其具体指向:
如需进一步考据,可参考《说文解字》或《康熙字典》对“疵”的注解。
本语步靫卜洛成欢初服道宫盗夥倒流儿第三人称氐州第一丰肌秀骨怫然作色刚骾汵石关差海王宫諕煞鹤楼画骨护国佑民获齿焦先家谱洁泠金勒计穷势蹙极卒居积邋遢货雷暴两泪汪汪六六鱼鹿园緑珠江明辉密葺葺南北朝骈兴错出千金马秦淮生死关头时复间誓骨事后诸葛亮庶出庶工水沤厮搅索飨腾踏特耸退食自公驼骆王生袜瓮头清滃郁瓮中之鳖五祖险澁瞎三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