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疵厉 ”。1.灾害疫病;灾变。《庄子·逍遥游》:“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成玄英 疏:“疵癘,疾病也。” 陆德明 释文:“‘癘’音厉, 李 音赖,恶病也。本或作‘厉’。” 晋 《<春秋穀梁传>序》:“川岳为之崩竭,鬼神为之疵厉。” 杨士勋 疏:“厉音例,又作癘。” 陆德明 释文:“疵厉,谓灾变也。” 唐 元稹 《祈雨九龙神文》:“凡天降疵厉,必因於人。” 宋 曾巩 《诸寺观谢雪文》:“人无疵癘之患,物有丰成之祥。” 清 姚鼐 《<医方捷诀>序》:“夫医虽小道,然其本出於圣帝所为……其极至於使人无疵癘夭札之伤。”
(2).比喻邪6*恶。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向令战胜 日本 ,於 中国 全局初无裨益,转恐因以骄贪,而人心之疵癘永远於深痛。”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疵疠汉语 快速查询。
“疵疠”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ī lì,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指疾病、灾患,尤其指流行病或自然灾害。
比喻义:形容缺点、瑕疵,或比喻邪恶的事物。
“疵疠”是贬义词,需根据语境判断其具体指向:
如需进一步考据,可参考《说文解字》或《康熙字典》对“疵”的注解。
疵疠(cī lí)是指事物上的缺陷或瑕疵,形容物品或人身上有明显的疮痍或病痛。
拆分部首和笔画:疵疠的拆分部首为疒和疔,疒表示病痛,疔表示疮痍。疒部在疔的上方,疔部在疵的下方。
疵的总笔画数为7画。
疠的总笔画数为16画。
来源:疵疠这个词源自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乡党篇》中。
繁体:疵疠的繁体字为「疵癡」。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中,疵疠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
例句:1. 这件衣服上有几处疵疠,需要修补一下。
2. 他一夜之间被疾病折磨得体无完肤,真可谓疵疠遍布身体。
组词:疵迹(cī jì)- 指瑕疵的痕迹、疮病的痕迹。
疠气(lì qì)- 指身体生疖子等病症。
近义词:瑕疵、缺陷、病痛
反义词:完好、健康、完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