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节的意思、遁节的详细解释
遁节的解释
亦作“遯节”。1.隐居不仕的节操。《南齐书·周颙传》:“ 胤 兄 点 ,亦遁节清信。”《南史·谢朏传》:“ 建武 四年,徵为侍中、中书令,不应……及遯节不全,为清谈所少。”
(2).指隐蔽事项。 宋 叶适 《刘建翁墓志铭》:“已而敷畅折衷,隐情遁节,如镜见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歛跡也。”
词语分解
- 遁的解释 遁 ù 逃避,躲闪:遁去。遁辞。遁世。遁北。 隐,消失:遁迹。遁隐。 逃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节的解释 节 (節) é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
专业解析
"遁节"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义和古典文献用例中探寻。根据权威汉语辞书的解释:
一、核心释义
指逃避、放弃应有的节操、责任或规范。具体表现为:
- 逃避应尽的责任或义务:尤其指在道义、职责上本应坚守却选择退缩回避的行为。
- 隐居避世,远离世俗礼法约束:指主动脱离社会规范(礼节、制度),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
- 丧失或背弃气节:在特定语境下(尤其涉及忠义、名节时),可指变节、失节的行为。
二、字义解析
- 遁:本义为逃避、隐藏、隐去。如《说文解字》释:“遁,迁也。一曰逃也。”引申为回避、退避。
- 节:含义丰富,在此词中主要指:
- 节操、气节:如《荀子·王霸》中提到“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指坚守原则。
- 礼节、法度:如《论语·微子》所言“长幼之节,不可废也”,指社会规范。
- 职责、本分:指应尽的义务。
- 时节、节度:此义在“遁节”中较少直接体现,但隐逸行为常与避开特定时节(如乱世)相关。
三、使用场景与感情色彩
- 场景:多用于描述古代士人在政治动荡、社会变迁时的选择(如隐居不仕),或批评未能坚守道义的行为。常出现在史书、人物传记、议论性古文或诗词中。
- 色彩:通常带有贬义或中性偏贬的色彩,强调对责任、规范的背离。但在描述隐逸时,有时也带有中性或理解之意,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权威辞书参考
- 《汉语大词典》:对“遁节”有明确收录,释义为“1. 隐居不仕。2. 指逃避职责。3. 谓失去节操。”此释义综合了该词的主要用法。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释义最详尽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权威性。其编纂得到国家支持,汇集了众多语言学专家的研究成果。
- 《辞源》(修订本):作为一部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和古代文物典章制度词语的大型辞书,其对“遁节”的解释侧重于其古义和文献出处,是研究古汉语词汇的重要依据。
- 《中文大辞典》:在解释“遁节”时,会结合古代文献用例进行详细说明,有助于理解其具体语境下的含义。
总结
“遁节”一词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与社会责任、名节操守之间关系的思考。它主要指逃避应尽的责任(如为官之责、忠君之责)、放弃应守的节操(如忠义气节)或主动脱离世俗礼法的约束而选择隐逸。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通常带有对逃避行为的不认同意味。在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非常罕见,主要出现在研究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下的书面表达中。
网络扩展解释
“遁节”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
隐居不仕的节操
指保持不追求官职、淡泊名利的品格,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隐士的描写。例如《南齐书·周颙传》提到“胤兄点,亦遁节清信”,强调隐士的清廉与信义。
-
指隐蔽事项
用于描述被刻意隐藏的事件或细节,如宋代叶适在《刘建翁墓志铭》中写道“隐情遁节,如镜见象”,比喻通过分析揭露隐藏的真相。
二、引证与用法
- 引证解释
- 隐居不仕:除《南齐书》外,《南史·谢朏传》也提到“遯节不全,为清谈所少”,表达对隐士节操的评判。
- 隐蔽事项:叶适的用例展示了该词在描述社会现象时的比喻性功能。
三、综合释义
“遁节”既可指代一种道德操守(如隐逸精神),也可用于描述事物被掩盖的状态。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例如在历史文献中多指向隐士品格,而在宋代文学中则扩展至对事件的隐喻表达。
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用例及现代词典释义。由于相关来源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南齐书》等权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身为乐宝贝蛋保捷薄嬷八一宣言嬖近猼且不小可朝晨朝路崇论宏议大扫除彫锼底兵铎遏二轮方外侣凡枯钢筋混凝土棺中悬镜骨殖杭皓发弘化画鱼隳頽溷淆火角祸迫眉睫坚高绛房蛟绡积厚流广荆棘满途俊髦莲掌龙幡佅僸马奴马上比武民不畏死昵谀撇假疲费强植忍辱求全容表肉谱桑榆之景沈覆石堰事意庶男凸现晚境五粮液梧楸遐修夏禴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