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兵,撤走军队。 清 汪灏 《送谢方山郎中告归》诗:“三臺后辈多廻席,五字偏师尽郤兵。”
根据现有资料,“郄兵”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郄兵”读作xì bīng,意为退兵、撤走军队。该词由“郄”(通“隙”,表间隙、退却)和“兵”(军队)组合而成,强调主动撤离军事力量的行为。
二、出处与例证 清代汪灏《送谢方山郎中告归》诗中曾用此词:“三臺后辈多廻席,五字偏师尽郤兵。” 此处“郤兵”即“郄兵”,指撤军。
三、字形与变体 “郄”与“郤”在古籍中常互通,如《康熙字典》中“郄”为“郤”的俗字,需结合具体文献判断。
四、使用建议 该词多见于文言文或历史文献,现代汉语中已罕用。若需引用,建议标注出处并核对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以确认语境准确性。
由于当前资料权威性较低,实际应用中建议结合更多古籍原文或专业词典进一步验证。
郄兵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郄(音jí)和兵(音bīng)。
郄的部首是阜(音fù),它有6画。兵的部首是八(音bā),它有7画。
郄兵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器的制造和使用。郄在古汉语中指的是一种利刃锋利的兵器,常用于军队作战。兵则代表着军队、武装部队或战斗士兵。
在繁体字中,郄兵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形态。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郄兵的形状与现在相比稍有不同。具体来说,郄的左侧有一横和一撇,形似一把刀,右侧则有一个小竖直线。兵的写法与现代几乎一样,只是右侧额外有一段竖直线。
以下是一个例句:郄兵出巡,势不可挡。
根据郄兵的含义,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例如:郄战、兵器、武兵、兵源等。
与郄兵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战士、武士、军人等。
与郄兵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和平、和解、民间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