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西北民族的舞蹈。出自 中亚 的古 石国 , 唐 时传入。男子独舞,以跳跃腾踏动作为主。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舞工》:“健舞曲有棱大、阿连、柘枝、剑器、胡旋、胡腾。” 唐 刘言史 《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 石国胡 儿人见少,蹲舞樽前急如鸟。”
胡腾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舞蹈形式,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胡腾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男子独舞,起源于中亚古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北朝至唐代盛行于中原地区,属于“健舞”类别。其名称中的“胡”指代西域民族,“腾”则体现了舞蹈中跳跃、腾踏的核心动作特征。
常与“胡旋舞”“柘枝舞”并称唐代西域三大乐舞。其中胡腾舞以跳跃为主,胡旋舞以旋转为特色,柘枝舞则多为女子双人舞,三者共同体现唐代乐舞的开放性与国际化。
注:更多历史细节可参考《乐府杂录》《全唐诗》等古籍,或查阅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图像资料。
《胡腾舞》这个词源于古代民间舞蹈,形容舞者翩翩起舞的样子。它常用来表示欢乐、活跃的场景。
《胡腾舞》由“胡”、“腾”、“舞”三个字组成。
“胡”字的部首是“月”,共有六画。
“腾”字的部首是“月”,共有九画。
“舞”字的部首是“舛”,共有七画。
《胡腾舞》这个词的具体来源不详。根据考古学研究,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舞蹈表演。而胡腾舞作为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繁体字中,“胡”字写作「胡」,而“腾”字和“舞”字保持不变。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胡腾舞》这个词来说,古时候的写法为「胡騰舞」。
1. 节日期间,人们在广场上载歌载舞,仿佛胡腾舞一般。
2. 音乐声响起,小朋友们欢快地胡腾舞起来。
组词:舞蹈、舞台、舞者
近义词:欢腾、欢乐、活跃
反义词:静止、沉闷、无动于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