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岁俸的意思、岁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岁俸的解释

年薪。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大智又有岁赏焉,亦自千金至百万之千级以为岁俸,终其身而后止。”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史料·南北代表会议问答速记录》:“优给岁俸,数目由国会定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岁俸是古代官吏按年领取的俸禄制度,其核心含义指朝廷每年定期向官员发放的薪金或实物报酬,用以维持其生计并体现其身份等级。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分解

    • “岁”:指年度、年份,强调俸禄发放的时间周期为一年一度(《说文解字》:“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一次。”引申为时间单位)。
    • “俸”:即俸禄,古代官员的薪给,常以粮食(如米、粟)或银钱形式支付(《玉篇》:“俸,禄也。”)。

      合并释义:按年计算的官员薪俸(《汉语大词典》)。

  2. 制度属性

    岁俸是古代官僚体系的经济保障制度,与官员品级直接挂钩。例如:

    • 明代:正一品官岁俸1044石米,从九品官仅60石(《明史·职官志》)。
    • 清代:俸银与禄米并行,一品官年俸银180两、禄米180斛(《清会典事例》)。

二、历史背景与演变

  1. 起源与发展

    岁俸制雏形见于周代“禄田”,至秦汉逐渐货币化。唐代形成“职田+俸料”体系,宋明以实物与折色(银钱折算)并行,清代完全货币化(参考: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2. 发放形式

    • 实物俸:唐以前以粟米、布帛为主。
    • 折色俸:宋代起部分折算为钱币,明代“本色俸”与“折色俸”并存(《明会典》)。
    • 养廉银:清代在岁俸外增设养廉银以补不足(《清史稿·食货志》)。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岁俸:按年计算的俸禄。如《后汉书·百官志》载‘百官受俸例,皆半钱半谷’。”

  2.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张政烺主编):

    “明代岁俸分本色(米、布)与折色(银、钞),其数额依九品十八级递减。”

  3. 《明史·职官志》原文:

    “正一品,岁俸一千四十四石……从九品,六十石。”


四、文化与社会意义

岁俸不仅是经济来源,更象征官员的等级与地位。其数额差异强化了封建等级秩序,而历代调整(如清代养廉银)则反映了统治者对吏治腐败的应对(参考: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岁俸”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指官员按年领取的薪俸,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岁俸(suì fèng)意为“年薪”,特指古代官员每年领取的固定薪金。其词义由“岁”(年)和“俸”(薪金)组合而成,强调以年为单位的俸禄发放形式。

详细解析

  1. 词义构成

    • 岁:指时间单位“年”,如《国榷》提到“夺岁俸”即削减年度薪俸。
    • 俸:指官员的薪金,如“俸禄”“薪俸”均属同类概念。
  2. 历史背景
    在封建等级制度中,岁俸与官员的品级挂钩。例如:

    • 列侯以封地税收为收入来源,可自行任命官吏;
    • 关内侯仅享食邑而无行政权;
    • 低级官员(如大庶长以下十八等)则依赖固定岁俸生活。
  3. 文献例证

    • 康有为《大同书》提到根据才智划分岁俸等级,从千金到百万不等;
    • 明代谈迁《国榷》记载官员因谏言被罚扣岁俸的案例。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讨论古代官僚制度时,如分析官员待遇、经济结构等。现代汉语中已被“年薪”等词汇取代。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官职对应的俸禄标准,可查阅《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或相关历史档案。

别人正在浏览...

懊咿贲戋本统便捷碧碗蔽掩采邑出乎意料绰绰大戴大行丹紫大人虎变得用独当一面发变防范跟超掖夹宫墨公无渡河官长鬼伶精河奔海聚红雪画卷黄芒瘴环视惠然浑愣艰蹇湔洗搅破精博款悉乐欢啉啉马步蟆蝈买价念珠宁缺毋滥怒容满面平原绣前旆青奏热症瑞物三山五岳伤挫设东守门送解碎玉零玑体调涂归推讯图纸婉冶笑姗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