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芟的意思、节芟的详细解释
节芟的解释
删节。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二:“孰知其( 朱笠亭 《明人诗钞》)所自为説,大都勦取《静志居诗话》,而或改换其起讫,或节芟其典核者,试取《诗综》而覆閲之,始可以发其覆矣。”
词语分解
- 节的解释 节 (節) é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节。节外生枝。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节。两节车厢。 段落,事项:节节(一段一段地,逐步)。节目。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
- 芟的解释 芟 ā 割草,引申为除去:芟草。芟除(a.除草;b.删削文字)。芟夷。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节芟"是一个相对少见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删节、剪除或删改文字内容,常用于文献整理或文本编辑的语境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与字源分析
- 节 (jié): 本义指竹节,引申为“节制”、“删节”、“省略”之意。在文本处理中,指对内容进行取舍、简化或省略冗杂部分。
- 芟 (shān): 本义指除草、割草,引申为“删除”、“除去”、“削减”。在文献整理中,指大刀阔斧地去除不必要的、繁冗的或错误的内容。
- 组合义: “节芟”二字结合,强调对文字材料进行有选择性的、大刀阔斧的删减、修剪和修改,使其更加精炼、准确或符合特定要求。它包含了“删”(删除)、“节”(精简)、“芟”(铲除)的动作,是一个力度较强的编辑行为。
-
具体应用场景
- 古籍整理与校勘: 在整理古代文献时,对传抄过程中产生的衍文(多出的字句)、讹误(错误字句)或后人增补的、被认为非原文的内容进行删除和修正。例如:“在整理这部古籍时,对其中明显为后世羼入的文字进行了必要的节芟。” (参考古籍整理通例,如《古籍整理概论》等著作中涉及的校勘原则)。
- 文章编纂与修订: 在编辑文集、选集或修订文稿时,对冗长、重复、离题或不恰当的内容进行删减和修改,使文章更精炼、主题更突出。例如:“编辑对原稿中过于枝蔓的段落进行了节芟,使论述更加集中。”
- 史料编纂: 在编纂历史资料时,根据编纂目的和体例要求,对原始史料进行取舍和删减。
-
与现代常用词的区别与联系
- 与“删节”的区别: “删节”主要指删去一部分内容,使其变短或适合特定场合(如发表篇幅限制),侧重点在“缩短”。“节芟”除了包含“删节”的含义,更强调“芟除”的动作,带有去除芜杂、修正错误的意味,力度和目的性可能更强,更常用于专业性的文献处理。
- 与“删改”的区别: “删改”指删除并修改,范围更广,修改可能是内容上的调整。“节芋”更侧重于“删除”这个动作本身及其目的(去冗、修正),虽然删除后必然涉及文本的变动(即“改”),但“改”是其结果而非核心动作描述。
- 联系: “节芟”可以看作是“删节”和“删改”在特定语境(尤其是古籍文献处理)下的一个更具体、更具专业色彩的表述。
“节芟”是一个主要用于文献学、编辑出版领域的动词,意指对文本进行有目的的、力度较大的删减、修剪和去除芜杂、错误内容的工作,旨在使文本更加精炼、准确或符合特定规范。其核心在于“删”和“芟”,强调去除的动作及达到精纯或修正的目的。
网络扩展解释
“节芟”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
“节芟”意为“删节”,指对文字内容进行删减或简化,保留核心部分。该词属于较冷僻的文言用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出处与应用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学者周中孚的《郑堂札记》卷二,原文提到朱笠亭的《明人诗钞》在引用《静志居诗话》时,存在“改换起讫”或“节芟其典核者”的情况,即删节原文核心内容以掩盖抄袭之嫌。
示例用法
如:“此文经过节芟后,篇幅更为精炼。”即表示对原文进行了删减。
补充说明
“芟”本义为除草,引申为删除冗余;“节”指节制、简化,两者结合后特指文字删减行为。该词多用于学术考证或古籍整理领域,需注意与普通“删减”在语体色彩上的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騃女鹌鹑骨飿儿百夫良白商素节巴锦罢劵鲍嘉边虑鞭稍比武匕箸大公报悼悲祷祉多边贸易亸懒坊门风雨同舟扶救顾名思义国宦黉学昏黝叫价极乐园林羁穷纠曹峻伟宽柔连二竈灵官聆听理念緑尊蚂蚁搬泰山美称没查没利明窗浄几墨者漂染破坏繦抱乾谿群龙无首石于菟思虑胎动田获挑织铁锨僮使通学外视惟宁微兆文宿汙面无伤大体陷冰丸小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