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董狐笔 ”。
“董笔”是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历史典故“董狐笔”直接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典故
“董笔”是“董狐笔”的简称,源自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的事迹。据《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卿赵盾的族人赵穿弑杀晋灵公,董狐不畏权贵,在史册上直书“赵盾弑其君”,坚持秉笔直书的原则。这一事件成为史家直言实录的典范。
现代含义
后以“董笔”代指公正无私、不避讳事实的史家笔法,引申为敢于真实记录、不曲意逢迎的写作态度。例如:“记者当持董笔,揭露社会真相。”
用法与结构
相关延伸
该词常用于文学或历史评论中,强调记录者应具备的客观性与勇气。现代语境下,也可用于赞扬新闻报道、学术研究等领域的真实性。
“董笔”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的浓缩,更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直书”精神的推崇,具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
《董笔》这个词源于汉语,是一个表示文学作品的名称。它是指以董其昌的笔法为标志的写意山水画。董其昌是明朝晚期的一个著名文人、画家,他对于山水画的创作和技法有着重要的贡献。
《董笔》这个词可以拆分为“艹”、“竹”和“筆”三个部首。其中,“艹”是植物类部首,表示与植物有关;“竹”是竹子类部首,表示与竹子有关;“筆”是筆类部首,表示与筆有关。总共有13个笔画。
《董笔》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董其昌的山水画作品非常有名,他以自己独特的笔法和风格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山水画。后来,人们将以董其昌笔法为标志的山水画统称为《董笔》。
《董笔》的繁体字为「董筆」,字形比简体字稍微复杂一些,总共有16个笔画。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对于《董笔》这个词,古人的写法可能略有出入。然而,由于缺乏确切的古代文献记载,我们无法确定古人对于《董笔》的写法和用法。
1. 他的画风非常扎实,可以说是《董笔》的继承者。
2. 这幅山水画的笔法明显受到了《董笔》的影响。
组词:董其昌、笔法、山水画、文学作品
近义词:董其昌笔法、董家笔法、董氏笔法
反义词:其他画派、其他笔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