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西蕃的意思、西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西蕃的解释

(1).特指 吐蕃 。 唐 高适 《贺哥舒大夫破九曲》诗:“遥传副丞相,昨日破 西蕃 。”

(2).亦作“ 西藩 ”、“ 西番 ”。我国古代对 西域 一带及西部边境地区的泛称。《晋书·桓伊传》:“臣过蒙殊宠,受任西藩。”《南齐书·周盘龙传》:“师不淹晨,西蕃剋定。”《北史·西域传序》:“ 煬帝 时,乃遣侍御史 韦节 、司隶从事 杜行满 使於西藩诸国。”《明史·西域传二·西番诸卫》:“西番即西 羌 ,族种最多,自 陕西 歷 四川 、 云南 西徼外皆是。”

(3).指 印度 。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杀青》:“ 西蕃 用贝树造成纸叶, 中华 又疑以贝叶书经典。”

(4).旧时对西洋人的泛称。

(5).我国少数民族*********的旧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西蕃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历史语义的词汇,主要包含以下释义与演变脉络:

  1. 基本词义

    “西蕃”在《汉语大词典》中定义为古代对西部边疆民族的统称,尤指汉唐时期活跃于青藏高原及西域地区的族群。该词读音为“xī fān”,属名词,常见于历史文献与地理志书。

  2. 历史指代演变

    • 唐代以前:多泛指西域诸国,如《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西蕃”涵盖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部落。
    • 唐宋时期:词义逐渐具体化,特指吐蕃政权(今西藏地区)。例如《旧唐书·吐蕃传》以“西蕃”代称吐蕃,描述其与中原的互动。
    • 元明以后:扩展至青海、四川等地的藏族聚居区,如《明史·土司传》将川西土司管辖地纳入“西蕃”范畴。
  3. 文化与地理关联

    该词常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关联。例如,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及“西蕃”地区为佛教东传的重要通道。清代《卫藏通志》则记载“西蕃”涵盖卫藏(前藏)、康巴(西康)等藏文化核心区域。

  4. 现代语义

    当代汉语中,“西蕃”作为历史术语仍用于民族史研究,但日常语境多被“藏族”“西藏”等规范名称取代,如《中国民族史纲要》强调需结合文献语境辨析其具体指向。

网络扩展解释

“西蕃”是中国古代对不同时期西部边疆及周边区域的泛称,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分析。以下是其多层次解释:

  1. 特指吐蕃政权
    唐代起,“西蕃”常指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7-9世纪)。例如高适《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中的“昨日破西蕃”即指吐蕃。吐蕃灭亡后,宋、元、明文献仍沿用此称代指藏地,如《明史》将藏族聚居区统称“西蕃诸卫”。

  2. 西域及西部边境的泛称
    广义上指代西域(今新疆至中亚)与西部边疆,如《北史》载隋炀帝派遣使节“使于西蕃诸国”,此处涵盖西域诸国。

  3. 对西洋人的旧称
    明清时期扩展为对欧洲人的泛称,如《天工开物》提到“西蕃用贝树造纸”,这里的“西蕃”可能指印度或东南亚,但后期逐渐指向西洋。

  4. 民族指代
    历史上曾作为普米族的旧称,属于少数民族的特定称谓。

  5. 词源演变
    源自藏语“蕃”(Bod),元朝蒙古语转译为“土伯特”,清代汉文文献演变为“西番”,后定型为“西藏”。

该词具有时空动态性,需结合文本年代判断具体指向。例如唐代多指吐蕃,明代可能涵盖藏区及西域,清代则逐渐被“西藏”取代。研究历史文献时需注意上下文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百般娇崩分奔走相告舶贾忏摩愁红惨绿出车淳燿慈仁代马望北打竹簇點金作鐵叠见层出番陈风迹父艰改刊工薪阶层还假浣花获致昒爽奸通交战团体疾笃基命酒糵惧惮俊能开端料算鳞角蠡器脔割啰哩啰嗦螺栓帽莽荡荡密令秘箓排语彭泽米濮达清甜青眼筌蹏一悟身历其境水沫束紒私德斯里兰卡叹诧腾龙体度停罢廷评吐哺辍洗亡机忘机瓮县旌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