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緼韍的意思、緼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緼韍的解释

古代祭服上的浅赤色蔽膝。《礼记·玉藻》:“一命緼韍幽衡。” 郑玄 注:“韍之言亦蔽也。緼,赤黄之间色,所谓韎也。” 孔颖达 疏:“他服称韠,祭服称韍……以蒨染之,其色浅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緼韍(yùn fú)是古代中国礼制中的一种服饰部件,特指以赤黄色麻布制成的蔽膝,属于周代礼衣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可从形制、象征及使用场合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与形制特征

  1. 材质与颜色

    “緼”指赤黄色麻布(《说文解字·糸部》:“緼,绋也”),引申为赤黄间色;“韍”即蔽膝,系于腰带垂于膝前(《释名·释衣服》:“韍,蔽膝也”)。緼韍以染为赤黄色的粗麻制成,区别于天子朱韍、诸侯黄韍,属士阶层礼服用饰。

  2. 礼制等级象征

    据《礼记·玉藻》载,韍色严格对应身份:“一命緼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緼韍为士一级初次受命时的佩饰,赤韍则为大夫所用,体现“以色明秩”的礼法秩序。

二、文化内涵与功能

  1. 德政隐喻

    《白虎通义·绋冕》释:“韍者,蔽也,示不忘古。”麻质蔽膝象征士人当守质朴之德,赤黄间色喻示调和阴阳的治国理念,承载“以衣载道”的儒家伦理。

  2. 祭祀功能

    緼韍主要用于祭祀、朝聘等典礼。《周礼·春官·司服》载“士服玄端裳,佩緼韍”,与玄端服搭配形成完整礼服体系,彰显“敬天法祖”的仪式神圣性。

三、历史演变

东汉郑玄注《仪礼·士冠礼》称:“周制,韍色随命数异。”緼韍作为周代礼制符号,随秦汉衣冠制度改革逐渐消失,但其“以色辨等”原则仍影响后世品色服制度。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緼韍"词条
  2.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郑玄注
  3. 《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陈立校注
  4. 《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贾公彦疏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緼韍”一词,目前可考的资料有限,但结合古代文献和字义分析,可推测其含义如下:

  1. 字义拆解

    • 緼:多音多义字,读作yùn 时指乱麻或赤黄色;读yūn 时通“氲”,表气韵;读wēn 则指赤色。
    • 韍(fú):古代祭祀或礼仪中系于衣前的蔽膝,多用熟皮制成,不同颜色和材质代表不同身份等级。
  2. 可能的含义
    综合两字,“緼韍”可能指用赤黄色麻布或皮革制成的蔽膝,属于古代士大夫或较低阶官员的服饰配件,与高官所用的“朱韍”(红色蔽膝)形成对比。例如《诗经·小雅》中提到的“赤芾”即类似形制。

  3. 需注意的疑点

    • 该词在古籍中较为罕见,可能为生僻词或存在书写变体(如“韎韐”或“縕韍”)。
    • 若为“韎韐”(mèi gé),则指染成浅赤色的蔽膝,常见于士人祭服()。

建议:若需更精准的解释,请提供具体出处或上下文,以便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庵子百代文宗败绩八角鼓嬖昵卜宅擦擦彩霓曾国藩阐校超然绝俗城市总体布局骋欲除翦倅卒倒载干戈钓诗钩讹舛蜂缠蝶恋丰馨公馆供认不讳公祖孤苦仃俜很刻悔悖畸迹镜洗迥榭酒馔觉非讵能坎埳胯下魁颜林惭谷愧龙马甍宇明当密清牌金偏钱剖腹千金用兵,百金求间琴剑飘零人瑞少成生光十六楼尸忝睡国嗣体锁簧踏踏歌鹈鹕晚登王生韤乌苏里江闲厩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