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服上的浅赤色蔽膝。《礼记·玉藻》:“一命緼韍幽衡。” 郑玄 注:“韍之言亦蔽也。緼,赤黄之间色,所谓韎也。” 孔颖达 疏:“他服称韠,祭服称韍……以蒨染之,其色浅赤。”
关于“緼韍”一词,目前可考的资料有限,但结合古代文献和字义分析,可推测其含义如下:
字义拆解
可能的含义
综合两字,“緼韍”可能指用赤黄色麻布或皮革制成的蔽膝,属于古代士大夫或较低阶官员的服饰配件,与高官所用的“朱韍”(红色蔽膝)形成对比。例如《诗经·小雅》中提到的“赤芾”即类似形制。
需注意的疑点
建议:若需更精准的解释,请提供具体出处或上下文,以便进一步考证。
《緼韍》(yùn fú)是一个汉字词汇,意为细密而厚重的纺织物,多用于形容布料的质地或纱线的细腻程度。
《緼韍》的部首是「糸」(mì),笔画数为17画。
《緼韍》是一个由糸部和焉部组成的合字。糸部表示与线、纺织品相关,焉部表示细密、厚重之意。
《緼韍》的繁体形式为「縕韍」。
在古代,「緼韍」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纺织品的形容词「緼」,又称「纛」,其形状类似「纟」加「甬」,表示细密之意。另一部分「韍」曾写作「靤」,其形状类似「頁」加「斥」,表示厚重之意。
1. 这块布料质地细腻,织出的衣服十分緼韍。
2. 她手工织的毛衣,纱线緼韍,很暖和。
- 细緼:细致而密集。
- 韍质:厚重而坚韧。
- 紧緼:非常紧密。
和「緼韍」意思相近的词汇有「细密」、「纖薄」。
和「緼韍」意思相反的词汇有「粗糙」、「薄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