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头台的意思、断头台的详细解释
断头台的解释
(1) [scaffold]∶罪犯站在上面受死刑(尤其是绞刑或断头)的平台
(2) [guillotine]∶利用在垂直导向物中滑下的重斧或刀片把头砍下的机器
(3) [carry out death penalty place]∶现多指执行死刑的地方
详细解释
执行斩刑的台,台上竖立木架,装着可以升降的铡刀。 陈去病 《辑<陆沉丛书初集>竟题首》诗:“誓死肯从 穷髮国 ,捨身齐上断头臺。” 殷夫 《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诗:“未来的世界是我们的,没有刽子手断头台绞得死历史的演递。” 老舍 《黑白李》:“每一句话,他不是领导着你走上他所指出的路子,便是把你绑在断头台上。” 王英琦 《有一个小镇》:“我把双眼闭得铁紧,大有要被送上断头台之势。”
词语分解
- 断的解释 断 (斷) à 长形的东西从中间分开:断裂。断层。断面。截断。断肠。断魂。断线风筝。 不继续,禁绝:断粮。断水。断炊。断奶。断档。断流。断种(弉 )。断交。断片。断续。断子绝孙。 判定,决定:判断。诊
网络扩展解释
断头台是一种通过斩首执行死刑的刑具,其历史意义和技术特征如下:
一、基本定义
断头台(Guillotine)指一种由垂直支架、斜刃刀片和固定装置组成的机械装置,用于快速斩首死刑犯。其核心设计是通过重力加速刀片下落,实现瞬间致命,减少受刑者痛苦。
二、历史背景
-
起源与推广
虽常被误认为由约瑟夫·吉约坦医生发明,实际是他在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提议将斩首作为统一死刑方式。最终由刽子手夏尔·桑松与工匠托帕斯·施密特合作设计,1792年首次使用。
-
法国大革命时期
成为革命象征,处决了路易十六、玛丽王后及罗伯斯庇尔等政治人物。据统计,1793-1794年间约有1.6万人通过断头台处决。
三、技术特征
- 斜刃设计:刀刃呈45度斜角,重约40公斤,下落速度达6米/秒,可在0.02秒内切断颈部。
- 锁定装置:1870年莱昂·伯杰改良后增加弹簧系统,确保刀片稳定下落。
- 人道争议:有记载显示被斩首后头颅仍有4-30秒意识,但现代医学认为痛觉因脊髓切断而瞬间消失。
四、文化意义
从“死刑平等”的进步象征演变为恐怖统治代名词。法国直至1977年仍使用断头台执行死刑,1981年随死刑废除退出历史舞台。
如需了解更多技术细节或历史案例,可查阅法国国家档案馆关于断头台的原始设计图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断头台是指用于处决犯人的刑具或场所。它通常是一个平台,上面设有用于斩首的刀具或其他执行死刑的装置。断头台这个词可以拆分为“断”和“头台”两个部分。
“断”字的部首是“斤”,它表示刀斧的形状。它的笔画数目是4,按照书写顺序依次为横、竖、横、撇。
“头台”这两个字的部首分别是“頁”和“台”。其中,“頁”的部首是“頁”,表示头部;而“台”的部首是“⼟”,表示有地基的场所。这里的“台”是指高起的平台,用于在上面执行死刑。
断头台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刑罚制度。在古代,执行死刑时常用刀斧砍断罪犯的头颅,以示惩罚和威慑他人。因此,断头台就成为了执行这种刑罚的场所。
断头台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而在古代汉字中,写作“斷頭臺”,主要是字形的区别。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断头台这个词:
1. 罪人被带上断头台,等待执行死刑。
2. 这座断头台见证了太多无辜生命的死亡。
3. 此地曾是断头台的旧址,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园。
一些相关的组词有:
1. 死刑:指法院根据犯罪情节严重程度决定的最高刑罚。
2. 执行:指按照法律、规定等进行实施或完成。
3. 犯人:指犯有罪行的人。
4. 罪犯:指犯有罪行并被判刑的人。
近义词和反义词可能有:
近义词:斩首台、刑场
反义词:赦免、宽大
别人正在浏览...
豹雾畚土变小雅兵律层亘尘顽抽脚筹码错立族谈迭床架屋冻死顿空翻谬奉安分甘绝少赋钱歌筒归寝果藕龢会宏徽鸿泥化零为整回简火光烛天坚苦卓絶节令粳稻靖室津驿旷宗狼奔鼠偷泪汪汪连路枚速马工木笔暖雾排拂排设胖肆盘互判裂七识取快忍节软舞曲三术慎夏失错诗致手下人水尺宿治太平盛世桃花盐痛疚通算鍮石位次汙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