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caffold]∶罪犯站在上面受死刑(尤其是绞刑或断头)的平台
(2) [guillotine]∶利用在垂直导向物中滑下的重斧或刀片把头砍下的机器
(3) [carry out death penalty place]∶现多指执行死刑的地方
执行斩刑的台,台上竖立木架,装着可以升降的铡刀。 陈去病 《辑<陆沉丛书初集>竟题首》诗:“誓死肯从 穷髮国 ,捨身齐上断头臺。” 殷夫 《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诗:“未来的世界是我们的,没有刽子手断头台绞得死历史的演递。” 老舍 《黑白李》:“每一句话,他不是领导着你走上他所指出的路子,便是把你绑在断头台上。” 王英琦 《有一个小镇》:“我把双眼闭得铁紧,大有要被送上断头台之势。”
断头台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义:
本义(刑具): 指一种用于执行死刑的装置,其构造通常包括一个高大的框架、一把悬挂的沉重铡刀和一个用于固定受刑者颈部的凹槽(颈枷)。行刑时,铡刀从高处快速落下,切断受刑者的颈部,使其身首分离。这种装置因其快速斩首的特点而得名“断头台”。
引申义(象征物): 由于断头台在历史上(尤其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大规模用于处决犯人,它逐渐超越了其作为具体刑具的范畴,成为了一种强烈的象征符号。它象征着:
“断头台”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核心解释是一种设计用于快速斩首的死刑执行器械。其得名直接源于其功能——使头颅与身体分离。此外,由于其在法国大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突出作用,该词在语言和文化中获得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常被用以指代暴力革命、恐怖统治、严酷惩罚或社会剧变的残酷性。其权威释义可见于《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标准汉语工具书,其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则得到如《牛津法国大革命史》等专业历史著作和大英百科全书等权威百科资源的支撑。
断头台是一种通过斩首执行死刑的刑具,其历史意义和技术特征如下:
断头台(Guillotine)指一种由垂直支架、斜刃刀片和固定装置组成的机械装置,用于快速斩首死刑犯。其核心设计是通过重力加速刀片下落,实现瞬间致命,减少受刑者痛苦。
起源与推广
虽常被误认为由约瑟夫·吉约坦医生发明,实际是他在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提议将斩首作为统一死刑方式。最终由刽子手夏尔·桑松与工匠托帕斯·施密特合作设计,1792年首次使用。
法国大革命时期
成为革命象征,处决了路易十六、玛丽王后及罗伯斯庇尔等政治人物。据统计,1793-1794年间约有1.6万人通过断头台处决。
从“死刑平等”的进步象征演变为恐怖统治代名词。法国直至1977年仍使用断头台执行死刑,1981年随死刑废除退出历史舞台。
如需了解更多技术细节或历史案例,可查阅法国国家档案馆关于断头台的原始设计图纸。
白晓榜上无名猖洋搀袭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崇论闳议丛夥妒痴独吉敦恪贰室讹诈浮华杠彴桂庭掴手虎目豕喙减动较固叫横畿辅进号九丘剧旁窥踰老大无成敛骨吹魂廉士联谊綟木笼籞抡择轮转美授绵绵目不识丁脑揪内刑女校书强本弱末轻霞鳅鱽羣然羣枉任抓掀日程月课三复沙文主义送情铁范位号危语汙洼相容纤杀晓白小愒小一鞋粉系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