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ok at carefully] 仔细地看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聊斋志异·促织》
亦作“ 审諟 ”。1.慎密。《尚书大传》卷五:“帝者任德设刑,以则象之,言其能行天道,举错审諦也。”
(2).详备,周备。 汉 班固 《白6*虎通·封禅》:“五帝禪於亭亭之山,亭亭者,制度审諟,道德著明也。”
(3).精当;确当。 宋 陆游 《南唐书·徐锴传》:“少精小学,故所讎书尤审諦。”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用字审諦,则文章精确,於属文有益。”
(4).仔细考察或观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寝庙游衣冠》:“ 陆机 作文以讥切之,但知搜剔其过,不復审諦其自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諦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蔡元培 《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就教育家之眼光审諦小説,固必取隐恶扬善之意。”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审谛汉语 快速查询。
“审谛”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细致、严谨的观察或分析。根据多个权威词典和文献的解释,其含义可从以下几方面综合理解:
仔细考察或观察
强调对事物的详尽审视,例如《聊斋志异·促织》中的例句:“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这种用法常见于文学或学术场景,指通过细致观察辨别细节差异。
慎密、详备
指处理事务时周密严谨,如《尚书大传》提到“举错审谛”,意为决策或行动需经过周密考量。
该词多用于学术研究、文献考据、决策分析等领域,体现对事物的深度辨析态度。例如徐特立曾提到“用字审谛,则文章精确”,强调写作时需字斟句酌。
若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语境分析,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审谛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审视和辨明事物的真相和内涵。拆分审谛这个词,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审和谛。
审的部首是宀,读音是shěn。审的笔画数为8画。它的意思是审查、审判、辨别等。
谛的部首是言,读音是dì。谛的笔画数为15画。它的意思是深刻、内涵。
审谛这个词的来源于《老子·第二十谓曰》:“谛视而无见,名曰太初。”意思是深入看透却又无所见的,叫做太初。后来演变为谛审。
在繁体字中,审谛的写法是審覿。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审谛字的写法是审订,审画成,审静,审定,审己等。这些写法都与审谛的内涵和字义相关。
1. 作为一名法官,他能够审谛案件,找到真相。
2. 他的思考方式是审谛问题的根源,而不只是表面现象。
1. 审查:意思是对事物进行仔细调查或检查。
2. 谛听:意思是聆听时候深思熟虑,通常指对深奥内容的听觉感知。
审查、考察、辨别、鉴别
忽略、漠视、忽视、无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