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馈赠慰问。餽,通“ 馈 ”。 晋 周处 《风土记》:“ 蜀 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明史·张四维传》:“ 四维 家素封,岁时餽问 居正 不絶。” 清 戴名世 《先君序略》:“县大夫輒尝餽问,以风示县人。”
“餽问”是“馈问”的异体写法,两者含义相同,均指通过赠送礼物表达慰问或情谊的礼节性行为,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用法。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餽问”由“餽”(通“馈”,意为赠送)和“问”(指探望、问候)组成,字面意思为通过赠送礼物进行慰问或表达关切。例如:
晋代周处《风土记》提到蜀地年末有“餽岁”习俗,即人们互相赠送礼物以表慰问。
《明史·张四维传》记载张四维家族常向权贵“餽问”,以示礼数周全。
文化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餽问”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常见方式,尤其在节日、庆典或探病等场合。例如清代戴名世《先君序略》提到地方官员通过“餽问”树立榜样,引导民风。
近义与延伸
沪江在线词典(高权威性)明确指出,“餽问”在古籍中常以“馈问”形式出现,两者互通,核心含义为“以礼相赠,表达情谊”。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文献或特定礼仪场合。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风土记》《明史》等文献来源。
《餽问》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词,用于形容某人平时与别人交往时非常有技巧,善于引导对方说话,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社交场合中的表现,也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谋取私利而故意进行暗中调查的行为。
《餽问》由"食饣"(shí)和"口"(kǒu)两个部首组成。
它的五笔输入法的编码是:521155
《餽问》最早可以追溯到《淮南子·览冥训》这本汉代文献。在传承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字中的“饋訊”。
古代汉字书写方式有所不同,与现代汉字存在差异。古时候的《餽问》以"襄"(xiāng)代替现代字中的"饋",但意思相近。同时,由于古代的书写风格独特,古汉字的字形和结构与现代汉字也存在一些差异。
1. 他在社交场合中总能巧妙地运用《餽问》的技巧,聪明地引导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警方利用《餽问》的手法,终于得到了嫌疑人的重要线索。
餽贿(kuì huì):用财物贿赂他人以谋取私利
餽食(kuì shí):犒赏给士兵或下属的食品
近义词:盘问(pán wèn)、探问(tàn wèn)
反义词:坦白(tǎn bái)、避问(bì wèn)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