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短头发;剪断头发。《韩非子·说林下》:“ 公孙弘 断髮而为 越王 骑。”《后汉书·虞诩传》:“小人有怨,不远千里,断髮刻肌,诣闕告诉,而不为理,岂臣下之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服饰毡毼,断髮无巾。” 陈子范 《狂吟》:“断髮佯狂类 楚 囚,忽看新詔泪齐收。”
“断发”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分为历史文化象征和现代实用解释两类:
指主动剪断或割断头发,而非自然脱落(如掉发)。古代文献如《韩非子》《后汉书》均有记载,例如“公孙弘断髮而为越王骑”即描述通过断发表明身份转变。
决绝与舍弃
古代常用断发仪式表达重大决心,如效忠君主或舍弃旧身份,成语“断发纹身”即体现吴越文化的特征。
刑罚与孝道冲突
儒家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断发被视为对孝道的大不敬,甚至成为一种刑罚。例如清朝时期,唯有国丧等特殊场合才允许断发。
情感象征
女子断发常表达对情感或生活的绝望,如看破红尘、丧夫之痛,或男女分手时“断发绝情”以斩断情丝。
现代多指头发因烫染损伤、营养不良(如缺乏蛋白质、维生素)或疾病(如脂溢性脱发)导致的断裂现象,需通过护发、调整饮食或药物治疗改善。
若需了解具体历史典故或医学建议,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获取完整信息。
断发是指剪掉头发,使头发变短或消失的行为。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剃光头或者剪掉一部分头发。
断发的拆分部首是“斤”和“发”,其中“斤”是指斧头,表示割断;“发”是指头发。整个词共有5个笔画。
断发一词最早来源于《左传·僖公十二年》:“断其发以为盟。”意思是为了立下盟约,剪掉头发做为证明。
断发的繁体字为「斷髮」。
在古时候,断发的写法为「斷髮」,髮字比较特殊,是用“髟”表示头发的部分,再加上“发”字旁表示发出来的意思。
1. 他为了彻底放下过去的压力,决定断发重新开始。
2. 作为和尚,他每月都会进行一次断发,以示对佛教的虔诚。
1. 断发人:指剃光头或者剪掉大部分头发的人。
2. 断发仪式:指剪掉头发以示某种仪式或仪轨的行为。
剪发、剃发
留发、毛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