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粟尺布的意思、斗粟尺布的详细解释
斗粟尺布的解释
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词语分解
- 斗粟的解释 .一斗之粟。指少量的粮食。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宋史·食货志上二》:“尺縑斗粟,未闻有所增益。” 明 张居正 《答广中督抚书》:“不用斗粟片甲,
- 尺布的解释 .一尺布,极言其少。《墨子·鲁问》:“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煖天下之寒者。” 李白 《北上行》:“尺布不掩体,皮肤枯剧桑。”.见“ 尺布斗粟 ”。
专业解析
“斗粟尺布”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历史典故,常用来比喻兄弟间因微小利益或琐事而产生不和,甚至反目成仇。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字面意思
- 斗粟:指一斗粟米。“斗”是古代容量单位(约相当于现在的10升),“粟”泛指粮食。
- 尺布:指一尺布帛。“尺”是古代长度单位(约相当于现在的0.23米),“布”指布匹。
- 字面意思就是“一斗粮食,一尺布匹”,代表极其微小的财物或利益。
二、典故来源
该成语典出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汉文帝时,淮南厉王刘长(汉文帝之弟)因谋反被废黜王位,流放途中绝食而死。民间因此流传一首歌谣: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一尺布还能缝在一起做成衣服,一斗粟还能舂在一起食用。兄弟两人却不能和睦相处。)
这首歌谣讽刺了汉文帝与弟弟刘长不能相容,最终导致兄弟相残的悲剧。
三、引申义与用法
- 核心含义:比喻兄弟间因微小的利害冲突而失和,不能相容。强调兄弟亲情在微小利益面前的脆弱。
- 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表达对兄弟不睦、骨肉相残行为的批评和惋惜。
- 用法:常作主语、宾语或定语。用于描述兄弟关系破裂的情形。
- 例:他们兄弟俩为了一点家产闹得不可开交,真是应了“斗粟尺布”的古话。
四、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引用《史记》典故,释义为“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普及本).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为“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 《辞海》(第七版):引用《史记》原文歌谣,释义为“比喻兄弟不和”。(来源:夏征农,陈至立主编. 辞海(第七版).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
- 《成语大词典》:详细解释典故出处,释义为“一斗粟,一尺布。比喻兄弟不和”。(来源: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 成语大词典(彩色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 汉典网:释义为“比喻兄弟不和”。(来源:汉典网 - 汉语词语查询平台,提供权威字词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斗粟尺布”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ǒu sù chǐ bù,主要用于比喻兄弟之间因利害冲突而无法和睦相处。以下为详细解析:
含义
- 核心比喻:以“一斗粟”和“一尺布”的微小数量,反衬兄弟间因利益或权力争斗导致的关系破裂。
- 引申义:强调血缘至亲因私利反目,甚至互相伤害的讽刺现象。
出处与典故
-
历史来源: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的民谣: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即使一尺布也能缝衣共穿,一斗粟也能舂米共食,兄弟却无法相容。)
-
典故背景:
西汉淮南王刘长(汉文帝之弟)因谋反被流放,途中绝食而亡。民间作此歌谣讽刺皇室兄弟相残,后演变为成语。
用法与示例
- 语法功能:多作主语、宾语或定语,描述兄弟不现象。
- 例句:
“煮豆燃箕,谓其相害;斗粟尺布,讥其不容。”
(用“煮豆燃萁”和“斗粟尺布”分别比喻兄弟相残与不容。)
相关词汇
- 近义词:尺缕斗粟、兄弟阋墙(均指兄弟争斗)。
- 反义词:兄友弟恭(兄弟间和睦友爱)。
“斗粟尺布”通过微小物品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亲情在利益面前的脆弱性,具有警示意义。其历史典故和文学引用(如《史记》)使其成为描述兄弟矛盾的经典成语。如需了解更多背景,可参考《史记》原文或相关历史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按味宝藏卑称编排冰炭不投鼻液不饮盗泉惭媿钞集黜罢大辩论答和方程凤臆钢鞭勾甲果粥哈呀横痃虹沴悔非惠利狐骚臭讲文张字煎汤洗臀见头角叫苦连天嘉叹敬如上宾拘介枯煎聋虫鲁笨毛发之功眇小明公目酣神醉南征北伐欧冶派调千里犹面悄声壖垣散絶僧家升攀生世师模霜毫説死説活宋体字同群旺密宛类蚊裯仙吕宫衔痛孝性遐圻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