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变化的意思、变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变化的解释

[vary;change] 事物产生新的状况

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俱有;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化。——《礼记·中庸》疏

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正。——〔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详细解释

(1).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孔颖达 疏:“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 汉 贾谊 《鵩鸟赋》:“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宋 戴复古 《昭武太守王子文日与李贾严羽共观前辈》诗之四:“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纵横。” 艾青 《帐篷》诗:“任凭风吹雨打,我们爱自己的家,它是这样锐敏,反映祖国的变化。”

(2).佛教语。谓转换旧形,无而忽有。《坛经·忏悔品》:“一念思量,名为变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变化”是现代汉语中表示事物状态或性质发生改动的核心词汇。根据权威辞书解释,其内涵可从三个维度理解:

  1. 形态转换(《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

    指事物在时间维度中呈现的形态差异,如“四季变化”特指自然界不同季节呈现的物候更替现象,强调可观测的表象差异。

  2. 性质演变(《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

    包含量变与质变的双重过程,《汉语大词典》指出该词“既指事物数量的增减,也指根本属性的转化”,如社会制度变革属于深层次性质变化。

  3. 哲学范畴(《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在辩证唯物主义语境中被定义为“物质存在方式的客观反映”,与“运动”“发展”构成哲学三元概念,体现事物存在的基本规律。

该词在语言应用中呈现多向度特征,既可描述物理现象(如“物质形态变化”),也能用于抽象概念(如“思想变化”)。《新华词典》第四版(商务印书馆,2020)特别强调其“既含自然规律作用下的必然改变,也包含人为干预引发的主动调整”的双重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变化”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含义,但核心都指向事物状态的改变。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2. 哲学与科学视角
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强调万物皆在流动和变化中。科学中,物理变化(如冰融化成水)与化学变化(如燃烧)是典型分类。

3. 社会与生活应用

4. 近义词辨析

5. 反义词
稳定、静止、恒定等,例如“保持现状”与“寻求变化”形成对比。

6. 文化意象
中文语境中,“变化”常与“无常”结合(如成语“变化莫测”),既体现事物的不可预测性,也暗示适应力的重要性。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场景分析或例句拓展,可以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菴罗鞭拊碧李草架穿透赐假摧刚为柔搭挂大后儿大吉丹慊东迁西徙段脩杜觯二弦锋骨粪土臣富禄肤敏伏生伏小国产寒抖抖赫焰讲定季薄戟指嚼舌击钟鼎食倦世军壁炕单睽异冷杯略有理会历块离休荔枝香龙飙亹亹不倦排球赛僻淫乾冈清早晨软款散手仗升绌世谛耍花腔说法私富随圆就方滔滔滚滚帖服同济大学瓮头香我心如秤无赐无拘无缚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