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 张季鹰 ( 张翰 )辟 齐王 东掾,在 洛 ,见秋风起,因思 吴中 菰菜羹、鱸鱼膾,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羈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后因以“思鱸蒓”喻思乡归隐。 宋 陆游 《自小云顶上云顶寺》诗:“故乡归去来,岁晚思鱸蒓。”亦作“ 思鱸膾 ”、“ 思蒓鱸 ”。 唐 郑谷 《舟行》诗:“ 季鹰 可是思鱸膾,引退知时自古难。” 清 李渔 《比目鱼·肥遁》:“昔人思蒓鱸而归隐,鱸鱼乃隐逸之兆,这等看来,我和你一世安閒了。”
“思鲈莼”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思乡归隐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中的故事:西晋名士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时,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感叹“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随即辞官返乡。这一典故成为后世表达思乡归隐之情的典型意象。
“思鲈莼”后来被引申为两种情感:
此典故在诗词中常被化用。例如元代蒲道源《送吴閒閒真人》中写道:“此行岂为思鲈莼”,借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文献中亦可见“思鲈脍”“思莼鲈”等变体,但核心含义一致。
“思鲈莼”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乡土情结”与“淡泊名利”的双重文化意蕴。
《思鲈莼》是一句寓言故事的名字,其中的鲈鱼和莼菜分别象征美味和贫苦。整句话意味着思考美味和思考琐碎的区别。
《思鲈莼》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鱼(鱼部,部首17)和艸(艸部,部首140),总共有7个笔画。
《思鲈莼》源自《庄子·齐物论》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庄子通过鲈鱼和莼菜的比喻,表达了人们对于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之间的抉择。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寻求内心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
《思鯬蓴》是《思鲈莼》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鱼的字形是魚,艸的字形是艹,因此《思鲈莼》在古代写作《思魚蓴》。
他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追求物质享受,却忽略了思鲈莼的重要性。
思想、思考、思维
辩证、权衡
迷茫、无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