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赐火的意思、赐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赐火的解释

《周礼·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唐 宋 唯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 唐 韩愈 《寒食直归遇雨》诗:“惟将新赐火,向曙著朝衣。” 孙汝听 注:“《周礼》季春出火,即赐火也。” 顾嗣立 注:“《唐会要》:‘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顺阳气。’”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唐 时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 元 仇远 《和韵胡希圣湖上》:“赐火恩荣皆旧梦,禁烟风景似初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赐火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的宫廷礼仪活动,指皇帝在特定时节(尤其是寒食节后)将新火种赏赐给近臣、贵族或重要机构,象征皇恩浩荡与季节更替。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以下核心含义:

  1. 字面释义

    “赐”指帝王对臣下的恩赏,“火”代表新取的火种。合称即“帝王授予新火”,属古代礼制中的特殊恩典。这一仪式源于周代“改火”旧俗,要求每年熄灭旧火,钻取新木重燃,以祛除灾疫(《周礼·夏官·司爟》)。

  2. 历史制度渊源

    唐代将赐火制度化。寒食节全国禁火三日,至清明由宫廷举行钻火仪式,皇帝以榆柳木取火,点燃蜡烛分赐重臣。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即描述此景(参见《唐会要·卷二十九》)。宋代延续此制,扩展至寺院、官府(《宋史·礼志》)。

  3. 文化象征意义

    • 皇权象征:新火代表天命所授,彰显帝王权威;
    • 季节更替:标志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 祛秽迎新:古人认为新火可驱除积秽,带来祥瑞(《论语·阳货》载“钻燧改火”习俗);
    • 恩宠标识:受赐者被视为政治核心成员,如唐代宰相杜佑在《通典》中记载赐火为“宠近臣也”。

学术参考来源

此词现已罕用于日常生活,但作为历史文化符号,常见于古代典章、诗文研究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

“赐火”是中国古代与火种管理相关的礼仪制度,其含义可从历史背景、文化象征和具体实践三方面解析:

  1. 制度起源与功能
    源自《周礼·夏官·司爟》记载的“四时变国火”制度,即根据季节更替选用不同木材取火,以顺应自然、防治疾病(如春季用榆柳木,夏季用枣杏木等)。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人对火种的严格管控与自然规律的遵循。

  2. 唐宋时期的演变
    唐代起,赐火与寒食节习俗结合。寒食节禁火后,清明日由皇帝将榆柳之火赐予近臣及皇亲,象征阳气复苏。韩愈诗句“惟将新赐火,向曙着朝衣”即描述此场景。

  3. 文化象征意义
    赐火不仅是实用性的火种传递,更被赋予权力与恩赐的象征。君王通过赐火仪式彰显权威,而受赐者则获得身份认同。宋代延续此制,成为宫廷礼俗的一部分。

  4. 相关文献记载
    除《周礼》外,《唐会要》《春明退朝录》等史料均记录赐火细节,如唐代“顺阳气”的仪式目的,以及元代诗词中“赐火恩荣皆旧梦”的怀古表达。

赐火融合了古代天文历法、医学观念与政治礼仪,从周代的四时变火到唐宋的节庆赐火,逐渐演变为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内涵的特殊制度。

别人正在浏览...

挨捕暗牖罢瘠阪走丸北京林业大学笔师璧瑗簸飏播谪拨置晡鼓不甐澄心纸扯直蹛林单孔目打视调歪耳闻不如目见饭山凤腊纷哗粪墙福安搞鬼寡乏怪言官塘姑妹环深会办坚秉践厤狡伏进进出出炅炅绝伦恐胁缭戾陆家老屋履舄交错马矟马兀濛晦摩触魔祟排兵布阵盘花鹏抟鹍运牵引力弃割如饮醍醐首嫡苔岑探梅天成地平王城枭轘笑恰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