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谛的意思、二谛的详细解释
二谛的解释
佛教语。指真谛和俗谛。凡随顺世俗,说现象之幻有,为俗谛。凡开示佛法,说理性之真空,为真谛。二谛互相联系,为大乘佛教基本原则之一。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二諦者,一是真諦,一名俗諦。真諦亦名第一义諦,俗諦亦名世諦。真諦、俗諦以定体立名,第一义諦、世諦以褒贬立目。若以次第言説,应云一真諦、二俗諦。” 隋 江总 《建初寺琼法师碑》:“ 老 惊灵籥, 孔 惜逝川。三空莫辨,二諦何詮!” 吕澂 《中国佛教源流略讲》第五讲:“中道联系到二谛,即空是真谛,有是俗谛,二者统一起来而成中道。”参阅《中论·观谛品》。
词语分解
- 二的解释 二 è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双,比:独一无二。 两样,别的:二话。不二价。 两 笔画数:; 部首:二; 笔顺编号:
- 谛的解释 谛 (諦) ì 仔细:谛听。谛视。谛观。谛思。 道理:真谛。妙谛。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二谛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从不同认知层次对真理的两种表述方式,即真谛(胜义谛)与俗谛(世俗谛)。其释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
真谛(胜义谛)
指超越世俗经验的绝对真理,即诸法空性、无自性的究竟实相。佛教认为一切现象本质是缘起性空,无独立不变的实体。《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来源:《佛学大辞典》)
-
俗谛(世俗谛)
指世间约定俗成的相对真理,即凡夫依据感官和经验所认知的现象世界。虽非终极真实,但为引导众生理解佛法提供了方便路径。如《大智度论》所言:“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众生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来源:《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二、辩证关系
二谛并非割裂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 真俗不二:真谛需通过俗谛的假名施设得以阐明,俗谛的本质则指向真谛的空性。如《中观论》强调“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 教化功能:佛陀依俗谛说因果业报,使众生离恶向善;依真谛说空性,令悟解脱。唐代高僧吉藏于《二谛义》中系统阐释二者互为依存的关系(来源:中国佛教协会《汉传佛教教义基础》)。
三、宗派差异
不同佛教流派对二谛的诠释各有侧重:
- 中观派:以龙树为代表,主张二谛皆是教化工具,最终需超越二谛分别(来源:《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澂著)。
- 唯识宗:强调“三性”说,将俗谛对应于依他起性,真谛对应于圆成实性(来源:《成唯识论》窥基注)。
四、现代学术阐释
当代佛学研究强调二谛的理论价值:
- 为宗教哲学提供了处理真理层次性与语言局限性的范式(来源:《佛教哲学》方立天著)。
- 在认识论上调和了经验世界与超越性真理的张力(来源:《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赖永海著)。
参考资料来源
-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中国佛教协会《汉传佛教教义基础》
- 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 方立天《佛教哲学》
- 赖永海《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网络扩展解释
二谛是佛教核心哲学概念,指真谛(第一义谛)与俗谛(世谛),两者共同构成对真理的完整认知体系。以下为详细解析:
1.基本定义
- 俗谛(世谛):指世俗认知层面,承认现象界的暂时存在(幻有)。凡夫因经验或习惯将事物视为真实。
- 真谛(第一义谛):指超越现象的究竟真理,强调万物性空无自性。圣人通过智慧体悟此真空本质。
2.关系与作用
- 辩证统一:二谛并非对立,而是互补。俗谛作为方便法门引导众生,真谛揭示终极真相。两者如舟筏与彼岸,缺一不可。
- 教法原则:佛陀依二谛说法,借俗谛阐释真谛,避免众生因偏执“有”或“空”而陷入迷执。
3.宗派诠释差异
- 中观学派:以龙树《中论》为代表,主张“缘起性空”,认为俗谛是现象(缘起),真谛是本质(性空)。
- 天台宗:强调空有互具,批评单执一端的片面性,提出“三谛圆融”扩展二谛理论。
- 三论宗:区分“于谛”与“教谛”,前者指凡圣对实相的认知差异,后者指佛陀为破执而施设的言教。
4.实践意义
二谛思想为大乘佛教方法论基石,既承认世俗价值(如因果业报),又导向解脱智慧(观照空性),成为调和世间法与出世法的理论依据。
如需更深入探讨不同宗派的具体阐释,可参考《中论》《法华玄义》等原典或权威佛学论著。
别人正在浏览...
爱称白舆素车抱残守阙辨难勃澥步步紧逼乘潮赤脸冲迈串道闯闯逴俗绝物德行调用惰昬犯危翻阅分花拂柳拂晨干典光彩候驾荒地回江讲价钱剪乱骥騄金门金钲舅父羁影巨学鸿生看囊钱苦厄刳艇揽统离乱流润密对密欵泯除难任内蕊裒畜牵牛郎清辩轻言细语潵骨池审编神舆矢力同心失枕税金慝僞屯收相鼠仙人博士消疾械送洗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