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鄘风》篇名。《诗》序谓:“《相鼠》,刺无礼也。”古人常赋之以刺无礼。《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叔孙 与 庆封 食,不敬。为赋《相鼠》,亦不知也。”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窃感《相鼠》之篇,无礼遄死之义。” 宋 苏轼 《补龙州文》之一:“请歌《相鼠》,以侑此爵。”
“相鼠”一词源自《诗经·鄘风》中的同名诗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文学背景综合理解:
出处与背景
《相鼠》是《诗经》中讽刺无礼行为的诗作,通过对比老鼠的生理特征,斥责人类丧失礼仪的丑态。诗中反复强调“人而无仪/止/礼”与“不死何为/俟/遄死”,表达对失德者的强烈批判。
关键词释义
诗中用老鼠作反衬:鼠类虽有皮毛齿体等生理特征,却无道德属性;而人类若失去礼仪,则连鼠类都不如。这种对比突显道德批判的尖锐性。
现代偶见将“相鼠”作为成语,表示“两者极其相似”(如、4),但此用法较罕见且与《诗经》原意无关,可能是现代语言演变中的衍生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差异。
提示:若需深入理解该诗,可参考《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叔孙豹赋《相鼠》讽刺庆封的典故。
相鼠(xiāng shǔ),是一个成语,意为互相针对对方却不断自我否定,类似于反目成仇的情况。
拆分部首和笔画:相(木+目+口)共10笔;鼠(鼠首+耳+火)共12笔。
来源:相鼠成语源于《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有两只老鼠互相为敌,而猫常常来捕食它们。曾有人劝它们,应该和解并合力对抗共同的敌人,但它们却拒绝了这个建议。最终,被猫捕食,从而以这个故事形容自相矛盾的行为。
繁体:相鼠(相鼠)。
古时候汉字写法:无具体古代写法。
例句:他们曾经是最好的朋友,但现在却成了相鼠,互相指责对方的错误。
组词:相互对抗、鼠目寸光。
近义词:反目成仇、相互指责。
反义词:团结一致、和睦相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