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隶的意思、饿隶的详细解释
饿隶的解释
飢饿之徒。《汉书·叙传下》:“ 信 ( 韩信 )惟饿隶, 布 ( 英布 )实黥徒。”《晋书·王羲之传》:“ 献之 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词语分解
- 饿的解释 饿 (餓) è 肚子空,想吃东西,与“饱”相对:我不饿,你吃吧!饥饿。饿殍(饿死的人)。 使受饿:注意别饿坏了。 饥饱 笔画数:; 部首:饣; 笔顺编号:
- 隶的解释 隶 (隸) ì 附属,属于:隶属。配隶(从属)。直隶中央。 封建时代的衙役:隶卒。皂隶。徒隶。 旧社会中地位低被奴役的人:奴隶。隶仆。 汉字的一种书体:隶书。隶字。汉隶。 隶 (隸) à 古同“逮”
专业解析
饿隶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饥饿的奴隶或仆役,常引申为形容人因极度饥饿而丧失尊严、卑躬屈膝或贪婪攫取的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饿:指饥饿,腹中无食。《说文解字》释为“饥也”。
- 隶:本义指奴隶、仆役、差役,泛指地位低下、被驱使的人。
- 饿隶:字面意思即为饥饿的奴隶/仆役。这个词组形象地描绘了处于社会底层、饱受饥饿煎熬、生存状态极其悲惨的人群。它强调的不仅是生理上的饥饿,更暗含了因贫困和压迫导致的尊严丧失与行为扭曲。来源:《汉语大词典》(汉典网可查部分内容)。
-
引申义与比喻义:
- 形容贪婪攫取之态:由饥饿者急切求食的本能,引申比喻人贪得无厌、急于获取(常指财物、权力等)的丑态。如形容贪官污吏或吝啬之徒的贪婪行径。来源:《汉语大词典》。
- 形容卑躬屈膝、丧失气节:饥饿的奴隶为了生存常不得不屈服、谄媚。故“饿隶”也用来形容人为了利益或生存而丧失原则、低声下气、毫无骨气的样子。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书法批评术语:在书法艺术评论中,“饿隶”曾被用作贬义,形容书法笔画软弱无力、缺乏骨气与神采,如同饥饿的奴隶般萎靡不振。最著名的例子见于唐代书论家对王羲之书法(实为误评或对比)的批评,但后世多认为此评有失公允。来源:《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
经典出处与例证:
- 最著名的用例见于对王羲之书法的(争议性)评价。唐代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引用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的观点(一说为唐太宗李世民《王羲之传论》中的表述),将王羲之的书法与王献之对比时,有“子敬(王献之)之书……若严家之饿隶”之语(此评多被认为是指献之或泛指某种书风,非确指羲之)。此处的“饿隶”即是用其比喻义,形容书法笔画拘谨、缺乏生气与骨力。来源:《晋书·王羲之传》附唐太宗评语、《书断》(张怀瓘)。
“饿隶”一词,本义指饥饿的奴隶,生动刻画了极端困苦的生存状态。其核心引申义聚焦于因“饥饿”(可实指生理需求,亦可虚指对名利等的渴求)而导致的行为扭曲,主要表现为贪婪无度与卑躬屈膝这两种丧失尊严与气节的状态。在特定语境(如书论)中,也用于形容艺术表现力的匮乏与软弱。
网络扩展解释
“饿隶”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饿隶”由“饿”(饥饿)和“隶”(奴隶)组成,字面意为“饥饿的奴隶”,比喻人民生活极度贫困、遭受剥削压迫的境况。该词多用于描述社会底层群体的生存状态,强调物质匮乏与人身依附的双重困境。
二、历史出处与用例
- 《汉书》中的引用
在《汉书·叙传下》中,韩信和英布被描述为“饿隶”和“黥徒”,暗指他们出身卑微、生活困顿,后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 书法评论中的比喻
《晋书·王羲之传》以“严家之饿隶”评价王献之的书法,形容其字体拘谨瘦削,缺乏灵动感。此处为引申用法,借“饿隶”的窘迫状态比喻艺术风格的局限性。
三、综合解析
- 社会意义:反映古代阶级压迫现象,常用于批判社会不公或描述底层人民的苦难。
- 文化延伸:在文学艺术领域,该词可脱离字面含义,用于形容事物形态的僵化或缺乏生气。
四、近义词与关联概念
相关词汇包括“饥民”“奴役”等,但“饿隶”更强调饥饿与人身依附的双重属性。反义词如“丰衣足食”“自由民”则体现相反的社会状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汉书》《晋书》等文献,或通过权威词典(如查字典、沪江在线词典)查阅详细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饭白麻书报可飙歘博采不乏先例财寳肠断长命面车轮战趁汤推出何经典瑳瑳单袷風斗根气狗种航天鼾呼寒郊皓齿青蛾货産伙种扛长工餽贽老老大大辽东鹤例及林皋聆翫啰说白道緑房幕燕釜鱼磻溪配子品议峭丽乞火起基清减清静全色榷酒纫针鋭眦生龙脑收才受穷水米不沾牙薯莨探花郎頽替外班围捕僞廉温禺武具无遮会稴穇小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