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没食子酸。又称五棓子酸。可以五棓子为原料,经发酵或用酸水解制得。为无色晶体,易溶于水、醇和醚。具有酚及羧酸的性质。在摄影术中作显影剂。
棓酸(bàng suān)是汉语中对一种有机化合物的特称,其规范化学名称为3,4,5-三羟基苯甲酸(3,4,5-Trihydroxybenzoic acid),俗称没食子酸 或五倍子酸。以下是基于词典释义与化学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棓酸 指从五倍子、没食子等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有机酸,分子式为 ( ce{C7H6O5} ),结构中含有三个相邻的酚羟基和一个羧基。其名称源于传统中药对五倍子(虫瘿)的称呼“棓子”,因该物质最早从中分离而得名。
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味微涩,溶于热水、乙醇,微溶于冷水。熔点为 235–240°C(分解)。
因酚羟基易氧化,暴露于空气中渐变为棕褐色。其水溶液与铁离子生成蓝黑色沉淀(用于墨水制造),也是鞣制皮革的原料之一。
定义棓酸为“五倍子中含有的主要有机酸”,详述其药理作用与炮制方法。
明确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工业应用场景。
系统收录“没食子酸”词条,标注其 CAS 号 149-91-7 及衍生物用途。
棓酸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高浓度接触可能引起过敏。工业使用需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限量规定。
来源说明:
棓酸(bàng suān)即没食子酸,又称五棓子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棓酸是从五棓子(一种植物提取物)中制得的化合物,分子式为C₇H₆O₅。其结构兼具酚羟基和羧酸基团,因此同时表现出酚类与羧酸的性质。纯净状态下为无色晶体或白色/浅褐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乙醇和乙醚。
主要通过五棓子为原料,经发酵或酸水解工艺制得。这一过程保留了天然来源的活性成分。
其名称“五棓子酸”源于原料五棓子,而“没食子酸”是英文“gallic acid”的直译,两者为同一物质。
如需更全面的化学数据或制备流程,可参考权威化学数据库或相关文献。
闇戆北国北纬表示冰霜播化沉疴难起船丁除患兴利丹凤舄迭垛衫顶数东服杜诗发奸摘伏方丈僧風類風頭奋肣浮礼儿浮灾刚柔滈池君花堆锦簇缋人祸种兼涂教服解绶解怨经亘晶晃镜烛就汤下麪口札老夫子姥娘廉访使者怜新厌旧莫不闻木栰慕嫪目内眦怕恐潜计樵山馺馺瘦骨梭棱槊棋司事松动鶶鷵跳场偷媚取容温吞水香片小戏霞舒洗革隙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