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簿书。官署文书。 汉 贾谊 《新书·俗激》:“大臣之俗,特以牘书不报,小期会不答耳,以为大故不可矣。”《汉书·贾谊传》作“簿书”。
牍书(dú sh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形、本义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
“牍”字从“片”(剖开的木片)、“卖”(表声),本指古代书写用的狭长木片或竹片。《说文解字》释:“牍,书版也。” 即用于书写的简牍载体。
“书”则为记录、书写之意,二者结合指书写于简牍上的文字或文书。
书写载体
指古代以竹、木制成的书写材料,单片称“牍”,多片编连为“册”。《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牍,古代书写用的木片。”(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6卷 第1253页 。
文书类别
特指官方文件、公文信函。如《汉书·刑法志》载:“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其中“文书”即包含牍书类公文(中华书局点校本,1962年)。
引申指书籍/文献
因简牍为早期书籍形式,故“牍书”可泛指典籍。如《论衡·量知篇》:“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描述简牍成书过程。
今虽无实物使用,但“牍”仍存于词汇中:
权威参考文献
“牍书”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为古代官署的文书,具体解释如下:
核心含义
指古代官署使用的文书或簿册,即“簿书”。
历史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贾谊《新书·俗激》提到“大臣之俗,特以牍书不报”,《汉书·贾谊传》中“牍书”亦作“簿书”,说明其与古代行政文书密切相关。
字形与字义
“牍”从“片”(木片),本义为书写木简;“书”为记录行为,组合后强调以木简为载体的官方文字记录()。
相关概念
需注意与“书牍”区分,后者泛指书信或写作能力(),而“牍书”特指官府文书。
可通过汉典()及《新书》《汉书》等古籍进一步考证其用法。
阿亸回按省悲耻变弃舶来品窗寮刺讥村歌社舞胆破心惊盗据凡伦覆准岗哨贵璞鬼佣柜子怀树恢大会众胡诌乱傍见礼鲛盘及瓜惊心褫魄禁火辰纪实霁岫獧薄巨手旷漭匡翼两唐列侯龙阙鸾钗旄麾磨牙症母后檷木槃木朽株畔约跄捍请酒卿士寮戚钺飒瑟商官蛇回兽怕所染态臣邰妃太太铁骨退赔万丈深渊文砖无肠公子显过小派信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