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rumen] [口]∶耳垢
(1).即耳垢。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二九:“ 郑师甫 云:尝患足上伤手疮,水入,肿痛不可行步。有丐者令以耳塞敷之,一夕水尽出,愈。”参见“ 耳垢 ”。
(2).旧时妇女的耳饰。 清 顾起元 《客座赘语·女饰》:“耳饰在妇人,大曰环,小曰耳塞。”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今 江寧 妇人耳上缀环,老妇所缀谓之耳塞。”
(3).用软橡胶制成的塞子。游泳时塞在耳中,以防止进水。
(4).可塞于耳中的小型受音器。常用在音响设备和 * 上。
耳塞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常用名词,其核心概念围绕听觉器官的防护与声音调控展开。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商务印书馆,2016)的定义,耳塞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基础释义层面 指「塞在耳中的小型隔音装置」,其物理形态为直径约1-2厘米的弹性材料制品,常见材质包括硅胶、海绵或蜡质。根据《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的释义延伸,该词亦可指「入耳式电声转换装置」,即现代电子耳机的微型发声单元。
二、功能分类体系
三、历史语义演变 据《中国器物史》(中华书局,2005)考证,耳塞的原初形态可追溯至唐代医籍中记载的「蜡丸塞耳法」,用于治疗耳疾。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矿工使用棉布耳塞的防护实例,印证其防护功能的历史延续性。
在医学应用领域,《实用耳鼻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指出医用耳塞需符合YY 0489-2011医疗器械标准,强调生物相容性与灭菌处理要求。方言使用方面,《汉语方言大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记录粤语区存在「耳窿塞」的变体称谓。
“耳塞”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物理器具
耳垢的旧称(方言/古语)
如需了解具体产品类型或医学建议,可参考权威来源如(百科定义)或(使用指南)。
安抵案抏凹榻编目变子蔽薄别名闭隐常珍碜大齿序春熟摧黜大澈大悟大底敌挣东邻西舍杜伯凡旧封授高峯寡醋豪氂哈沓黄秧呼韩忽视江浒菅屦浇奠竞驰静襟禁域咎谪絶爱郡国溃溃浪猜良吏离毕劣性龙眼谬冗捻神捻鬼轻重奇葩异卉畦畎秋野人君如饮醍醐世官鼠负顺习算赋龆绮投井下石脱皮晤谈铦颖系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