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郡国的意思、郡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郡国的解释

郡和国的并称。 汉 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 南北朝 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 隋 始废国存郡。后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史记·酷吏列传》:“上乃拜 成 为关都尉。岁餘, 关东 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号曰‘寧见乳虎,无值 寧成 之怒。’”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学者贵能博闻也。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寻,得其原本。” 唐 元稹 《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当 乾元 、 广德 之间,郡国多事。” 清 刘逢源 《郭泰》诗:“博带雍容七尺身,遨游郡国擅人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郡国"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行政区划制度,指郡县与诸侯封国并行的治理体系。该制度最早可追溯至西周分封制与秦代郡县制的结合,至汉代发展为成熟的"郡国并行制"。《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郡和国的并称,汉初兼采封建与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0卷)。

该制度包含两大核心要素:

  1. 郡县体系: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如《中国历史大辞典》所述"郡守、县令皆朝廷命官,无世袭之权"(来源:《中国历史大辞典·秦汉史》)。
  2. 诸侯封国:皇室宗亲或功臣受封领地,《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记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但受中央"推恩令"等政策制约(来源:《史记》卷十七)。

从职能划分看,郡国制度呈现双重特征:

该制度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通过《附益法》等政策削弱诸侯实力,最终实现"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目标。至东汉末年,随着州牧权力扩张,郡国制逐渐瓦解(来源:《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秦汉卷》)。

网络扩展解释

“郡国”是汉语中的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含义和背景:

一、基本定义

“郡国”是郡和封国(诸侯国)的并称,源于汉代初期实行的行政区划制度。汉朝在地方管理上采取“郡县制”与“分封制”结合的方式:

二、历史演变

  1. 汉初制度: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平衡中央集权与宗室利益,分封同姓诸侯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存的“郡国并行制”。
  2. 南北朝延续:部分朝代仍保留郡、国并置,如南北朝时期。
  3. 隋朝改革:隋文帝废除封国,全面推行郡县制,此后“郡国”逐渐成为历史概念。

三、引申含义

后世常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或代指地方政权及官员。例如《史记》中“郡国”多指地方行政单位。

四、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或制度细节,可参考《汉书·地理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忍百疾傍纽保义本约边饷簿决擦黑蚕叶倡技肠绪赤白白村俚大坡得男登明选公断络蠹藂笃古蜚腾桴鼓相应膏肉艮域官计黑夜鹤笙黄金榜黄溪降变今本锦帆天子靖遏金口角鞫劾可劲诳语靓装丽藏女权疲玩签声瞧不起清閟劝导全盘热地蚰蜒矢箙庶桀束溼四公子四征稊气钱晚些无为而成显官象鞋险诈枵羸孝理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