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京察的意思、京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京察的解释

明 清 定期考核京官的制度。 明 代每六年举行一次。 清 代吏部设考功清吏司,改为三年考核一次,在京的称“京察”,在外地的称“大计”。《明史·选举志三》:“考察之法,京官六年,以巳、亥之岁,四品以上自陈以取上裁,五品以下分别致仕、降调、閒往为民者有差,具册奏请,谓之京察。”《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这位 淮安府 乃是翰林出身,放过一任学臺,后来又考取御史,补授御史,京察一等放出来的。”参阅《清会典·吏部八·考功清吏司》。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京察”是明清两代对京城官员进行定期考核的制度,其核心内容及演变如下:

  1. 制度定义与演变

    • 明代:每六年(逢巳、亥年)考核一次,四品以上官员需自陈政绩,由皇帝裁定;五品以下官员由吏部、都察院联合考核,分四等处理。
    • 清代:改为三年一次,隶属吏部考功清吏司管理,在京考核称“京察”,地方考核称“大计”。
  2. 考核标准与流程

    • 明代:分“年老有疾”“罢软无为”“贪酷在逃”“才力不及”四类,分别予以致仕、降调、罢免等处分。
    • 清代:发展为“四格”(才、守、政、年)标准,考核结果分为“称职”“勤职”“供职”三等,直接影响升迁或降黜。
  3. 实际影响与局限

    • 制度初期强化了官员管理,但后期因党争频发,逐渐成为政治斗争工具。例如明末考核常被权臣操控,导致“考察之意渐失”。
    • 清代中下级官员仕途高度依赖京察结果,但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原地不调动”现象普遍,反映制度执行存在僵化。

扩展说明:与“京察”对应的“大计”制度,主要考核地方官员,两者共同构成明清官僚体系的核心评估机制。需注意,明代京察范围涵盖南北两京官员,清代则专指北京官员。

网络扩展解释二

京察

《京察》是一个词语,由两个汉字组成。下面将分别介绍每个汉字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意思】京字的意思是指国都或都城,通常指北京。

【部首和笔画】京字的部首是小丿,总共有六画。

【来源】京字最早出现在西周的甲骨文中,表示为都城的意思。

【繁体】繁体字“京”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在写作时可能会有一些变体,但整体形态较为稳定,与现代写法相似。

【例句】我计划明天去参观京城的故宫。

【意思】察字的意思是观察、察看。

【部首和笔画】察字的部首是宀,总共有十四画。

【来源】察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表示观察的意思。

【繁体】繁体字“察”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在写作时可能会有一些变体,但整体形态较为稳定,与现代写法相似。

【例句】请你仔细察看这份文件的内容。

组词

可以根据《京察》这两个字组成不同的词语:

京城、京都、察觉、审察。

近义词

与《京察》相关的近义词有:观察、考察、审视。

反义词

与《京察》相关的反义词有:不察、忽视、不觉、掉以轻心。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