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受君主宠爱。《左传·僖公十七年》:“ 齐侯 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
(2).指受君主或达官贵人宠爱的人。《后汉书·皇甫规传》:“陛下八年之中,三断大狱,一除内嬖,再诛外臣。” 李贤 注:“无德而宠曰嬖,谓废 邓皇后 也。”《明史·于孔兼传》:“陛下徇内嬖之情,而摇主鬯之器。”
“内嬖”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与古代宫廷或权贵阶层的权力结构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受君主宠爱
指某人(通常为臣子或侍从)通过特殊手段获得君主或上位者的偏宠。例如《左传·僖公十七年》记载:“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描述齐侯因私宠导致朝政混乱。
受宠之人
也代指那些依靠谄媚、权术等手段获得君主或达官显贵信任的人,常带有贬义。
构词分析
“内”指宫廷或权力核心内部,“嬖”原指受宠者,合称“内嬖”特指在权力中心得势的宠臣。这类人往往通过阿谀奉承、干预朝政等手段巩固地位,常导致腐败或权力失衡。
历史背景
古代帝王常因个人喜好提拔近臣,如汉朝的宦官、唐朝的节度使等,均可视为“内嬖”的典型。这类群体因缺乏制衡,易成为政权动荡的隐患。
“内嬖”一词多用于批判性语境,强调宠臣对朝政的负面影响。例如《左传》中齐侯的案例,即通过“内嬖”现象警示统治者应远离私宠、公正治国。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词语演变,可查阅《左传》等典籍或权威汉语词典。
内嬖是一个四字成语,由“内”和“嬖”两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内(入部,5画)嬖(女部,14画)。
来源:内嬖最早见于唐代杜牧的诗作《奉济驿服冠军大夫韦明府滫川妻题名》:“内嬖来时皇帝希,出自深宫近晓鸡。”这里内嬖指的是皇帝身边的妃嫔或宠臣。
繁体:內嬖。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内嬖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内字的右边是一个叫“女王旁”的部首,嬖字的上边是一个叫“女巴旁”的部首。
例句:
1. 这个官员在朝中地位高,但却因为嬖宠而引起了很多争议。
2. 他充当了内嬖,牺牲了原则和良知。
组词:内外、嬖妾、内监、内藉。
近义词:女宠、贵妃、妃嫔。
反义词:贤妃、贤女、忠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