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说话。 汉 王充 《论衡·问孔》:“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
(2).指所说的话或所作文字。《孔丛子·答问》:“吾谓圣人之知,必见未形之前,功垂於身后;立教而戾夫弗犯,吐言而辩士不破也。” 清 黄鷟来 《述别叙怀送何黼侯之任阶州》诗之四:“赠我龙马篇,吐言如霓虹。” 章炳麟 《校文士》:“先 戴 《句股割圜记》,吐言成典,近古之所未有。”
"吐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释:
一、基本释义
动词用法:指说话的行为
最早见于汉代王充《论衡·问孔》,原文“仓卒吐言”即指临时或即兴的言语表达。现代用法中多强调言语的主动性或郑重性,如“吐言成章”形容言辞精准。
名词用法:指所说的话或文字内容
《孔丛子·答问》中“吐言而辩士不破”即指言论具有不可辩驳的严谨性。清代黄鷟来诗句“吐言如霓虹”则比喻文辞华美绚丽。
二、延伸理解
注音与拼音:
拼音为tǔ yán,注音符号ㄊㄨˇ ㄧㄢˊ(参考来源: )。
吐言是指说出话语、表达意思的意思。通常表示说话、发表言论。
吐言的部首是口,笔画数为7画。
吐言是汉语词汇,源自古代汉语。繁体字为「吐言」。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吐言在一些古籍、碑文中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的字形与现代汉字相似,仍然是「吐言」。
1. 他吐言说道:“我会努力取得好成绩的!”
2. 他以口为思想的工具,吐出了一番精彩的言辞。
1. 吐露:诚实地说出或表达出(思想、感情等)。
2. 吐气:呼出气体。
3. 吐纳:瑜伽或气功中,吐故纳新,调息养神的一种方法。
说话、发言、表达、讲述
保留、缄默、保守、沉默
巴不得背水阵徧存徧覆表决器不平生才吏此地大高殿脚敌忾鹅氄放棹犯霜露氛焰富韩盖杯高绝孤拐鬼岛孤涂韩蝶寒垧黑点黑花蛇衡定讲舍笺简醮命进士科窘然浚决刻骨仇恨硜硜冷色练覈辽天华表漫江迷回谋人怒艴僻违泼墨紫乾筴筴千夫长清徽球琳染署人言啧啧赏光山民深崄神羊石湖居士耍叉讨口牙天贵下尘相和歌现世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