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难的意思、辟难的详细解释
辟难的解释
避难。《易·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 惠王 ,天不靖 周 ,生 頽 祸心,施于 叔带 , 惠 襄 辟难,越去王都。”《史记·晋世家》:“大父、父皆不得立而辟难於 周 ,客死焉。”
词语分解
- 辟的解释 辟 ì 君主:复辟。 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辟召。辟引。辟书。辟除(征召推举授官)。辟举。 古同“避”,躲,设法躲开。 古同“睥”,睥睨。 辟 (①辟③闢) ì 开发建设:开辟。 驳斥,排除:辟邪。
- 难的解释 难 (難) á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难处。难度。难点。难关。难熬。难耐。难产。难堪。难题。难以。难于。困难。畏难。急人之难。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难免。难为。难保。难怪。难倒(僶 )。难道。难
专业解析
“辟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躲避灾难或祸患。具体解释如下:
-
字义分解与通假关系:
- 辟 (bì): 在这里是通假字,通“避”,意为躲避、逃避。《说文解字》释“辟”为“法也”,但在“辟难”一词中取其假借义“避”。
- 难 (nàn): 指灾难、祸患、危难。如战乱、迫害、自然灾害等。
- 因此,“辟难”直译就是“躲避灾难”。
-
词义详解:
“辟难”指个体或群体为了免遭伤害或不幸,主动离开危险或不利的环境,迁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这种行为通常是面对迫在眉睫或已经发生的重大威胁(如战争、政治迫害、严重天灾等)时采取的生存策略。它强调的是一种被动或被迫的迁移行为,目的是为了保全性命或安全。
-
用法与语境: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常用于描述历史人物在乱世中为保全自身或家族而迁徙他乡的行为。
- 例如:“值天下大乱,(某人)遂辟难于江东。” 意指趁着天下大乱,(某人)于是躲避灾祸迁徙到了江东地区。
- 它常与“流亡”、“迁徙”、“隐居”等词义相关联,但更侧重于逃离灾难这一核心动机。
- 在现代汉语中,“辟难”一词已非常罕见,主要出现在历史叙述、古文研究或特定语境中。更常用的现代词汇是“避难”。
-
需要注意:
- “辟”在此读作bì,不能读作 pì。
- 该词中的“辟”是“避”的古字或通假字写法。在表示“躲避”义时,现代标准写法是“避”,如“避难”、“避灾”、“避祸”。所以,“辟难”可以看作是“避难”在古汉语中的一种写法或异形词。
“辟难” (bì nàn) 意指躲避灾难、逃避祸患。它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通假字“辟”(通“避”,躲避)和“难”(灾难)组合而成,描述了为求安全而逃离危险境地的行为。在现代汉语中,其含义和用法已被“避难”一词所取代。
来源参考:
- 释义核心依据《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辟”通“避”的义项及“辟难”词条的解释。因权威古籍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辞源》)的网络公开版通常不提供免费详细查询或稳定链接,此处无法提供有效链接。建议查阅相关权威辞书纸质版或可靠数据库(如知网《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需订阅)。
- 通假字“辟”通“避”的解释亦见于《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及王力《古代汉语》等经典教材。
网络扩展解释
“辟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躲避灾难,即“避难”之意。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 拼音:pì nán(注意:部分来源标注为“bì nàn”,但根据古代典籍和主流词典,正确读音应为“pì nán”)。
- 结构:“辟”通“避”,意为躲避;“难”指灾难、困境。
- 词义:通过主动躲避或保持低调来规避灾祸,常见于古代文献中。
出处与例句
-
《易经·否卦》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 意为君子以节俭的德行避开危难,不贪图荣华俸禄。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惠襄辟难,越去王都。”
→ 描述周惠王、周襄王为避祸离开都城。
-
《史记·晋世家》
“大父、父皆不得立而辟难於周。”
→ 指晋国先祖为避内乱迁居周地。
用法与延伸
- 行为指向:强调通过德行、智慧或行动主动远离危险,而非被动承受。
- 现代适用:可用于形容规避风险或困境的策略,如“君子以俭德辟难”的处世哲学。
常见误读
- 读音争议:部分来源误注为“bì nàn”,实为“辟”通“避”时的特殊读音(pì)。
- 词义混淆:与“辟邪”(排除邪祟)不同,“辟难”侧重“躲避”而非“消除”灾难。
“辟难”是古汉语中的避险策略,融合了道德修养与生存智慧,多用于历史文献和哲理讨论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或《周易》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巴都儿播告长眼聪达翠条厝顿大化得手鼎镬杜十姨二不挂五梵夹风说高山拱券乖隔孤拔花生满路虎落平阳甲户湔改江笔醮坛机妙进赠卷素刻私立间利利拉拉领事澟澟邻人笛留恋谬论纳粮撇抗破璧毁珪魄然仆使瀑水乾符坤珍轻售麴车劬勚撒袋三等栅孔烧丹鍊汞慎比圣君私臣嵩阳笙跳扑铁山碎同步发电机土龙刍狗像形夺名羡溢狭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