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红楼梦》第十七回:“又有叫作甚么緑荑的,还有甚么丹椒、蘼芜、风莲,见於《蜀都赋》。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像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像形夺名”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解释:
指通过事物的形状或外貌特征来命名,导致原本的名称被替代或讹传。例如,因年代久远或认知变化,人们可能根据外形重新赋予事物名称,逐渐取代原有称谓。
该成语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此处描述因时间推移,植物原名被遗忘,后人根据外形特征重新命名的情况。
多用于语言演变、文化考据等领域,解释名称讹变的成因。例如古籍中某些动植物名称因外形被误传,或方言中因发音与形状结合产生新词。
该成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文学或学术讨论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引申含义。
《像形夺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语的写法通过造型来表达其含义。
《像形夺名》的拆分部首是“⺮”和“⺼”,这两个部首分别代表竹子和肉。
根据字典查询,这个成语总共由14个笔画组成。
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人间世》:“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像形夺名》的繁体字为《像形奪名》。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来说,《像形夺名》在古时候的写法是:“象形奪名”。
他的书法作品真是《像形夺名》,笔画之间表现出的意境非常真实。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汇,比如:“形象”、“名字”等。
和《像形夺名》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形神兼备”、“眉目传情”等。
与《像形夺名》意思相反的成语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