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击响玉磬。《书·益稷》:“戞击鸣球,搏拊琴瑟。” 孔 传:“球,玉磬。” 孔颖达 疏:“《释器》云:球,玉也。鸣球谓击球使鸣。乐器惟磬用玉,故球为玉磬。” 宋 范成大 《玉华楼夜醮》诗:“知我万里遥相投,暗蜩奏乐鏘鸣球。” 明 刘基 《遣兴》诗:“艳艳霜林张綺纈,琤琤风叶落鸣球。”
“鸣球”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古代乐器演奏
原指击奏玉磬,源自《尚书·益稷》中的“戞击鸣球,搏拊琴瑟”。玉磬是古代礼乐中的重要乐器,以玉石制成,敲击发声。宋代范成大《玉华楼夜醮》中“暗蜩奏乐鏘鸣球”即描写磬声清脆的场景。
现代可能的引申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欢呼庆祝胜利”,可能与“鸣锣”或“鸣钟”的庆祝形式混淆。但此用法缺乏古籍支持,需谨慎使用。
字形与词义解析
建议:在古文阅读中优先采用“击奏玉磬”的释义,若现代语境出现“鸣球”表庆祝,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为引申或误用。可通过汉典等权威古籍库进一步考证。
《鸣球》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敲击球体时发出的声音”。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的“鸣”是声音的意思,右边的“球”是球体的意思。通过这两个部分的组合,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词语。
根据《康熙字典》,《鸣球》的拆分部首为“鸟”和“王”。它的总笔画数为14,其中“鸟”的部分为11画,“王”的部分为3画。
关于《鸣球》一词的来源,目前尚无确切的历史记载。从字义上来看,它是在描述敲击球体时产生声音的行为,可能与古代球类运动有关。然而,具体的来源和由来尚待进一步研究。
《鸣球》的繁体写法为「鳴球」。在繁体字中,它的字形和简体字相似,只是笔画的书写顺序略有不同。
古时候《鸣球》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因为汉字的字形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然而,根据目前的研究,没有详细记录古时候《鸣球》的具体汉字写法。
1. 小明手持木棒,用力敲击着鸣球,发出清脆的声音。
2. 这个游戏规则简单,只需用手拍击鸣球即可。
3. 雨后球场上的鸣球声格外动听。
1. 鸣动:指声音嘹亮、响亮。
2. 鸣响:指声音高而清脆,如钟声、汽笛声等。
3. 球场:指供进行球类运动的场地。
1. 擂球:用手或器械敲击球体发出声音。
2. 敲球:用手、棒等敲击球体发出声音。
3. 鸣哨:指裁判或指挥者发出尖锐的哨声。
沉默:指无声或不发出声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