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nefit from sth.;draw lessons from certain experiences;use for reference] 把别的人或事当镜子,对照自己,以便吸取经验或教训
借鉴外国的经验
(1).《淮南子·主术训》:“夫据榦而窥井底,虽达视犹不能见其睛;借明於鑑以照之,则寸分可得而察也。” 高诱 注:“鑑,镜也。” 北齐 刘昼 《新论·贵言》:“人目短於自见,故借镜以观形。”后因以“借鑑”或“借镜”比喻把别人的经验或教训借来对照学习或吸取。 秦牧 《艺海拾贝·掌握语言艺术搞好文学创作》:“‘有本有则’,借鉴、扬弃的道理,不仅对于诗歌是重要的,对于其他一切文学体裁的创作,我想,也都是重要的吧!” 秦牧 《艺海拾贝·南国盆景》:“艺术各部门总是可以互相借镜的。”
(2).比喻别人的可供自己对照学习的经验或吸取的教训。 鲁迅 《南腔北调集·关于翻译》:“注重翻译,以作借镜,其实也就是催进和鼓励着创作。” 毛6*泽6*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借鉴汉语 快速查询。
“借鉴”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è jiàn,其核心含义是将他人的经验、教训或优点作为参照,对照自身以吸取有益的部分。以下是详细解析:
核心定义
指以他人或他事为“镜子”,通过对照分析,吸取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从而优化自身行为或决策。
例句: “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时需考虑本土实际差异。”
词源与演变
源自《淮南子·主术训》“借明於鑑以照之”,比喻通过“镜子”(鉴)观察自身不足。北齐刘昼在《新论·贵言》中进一步引申为“借镜观形”,强调借助他人经验自我改进。
学术与政策领域
例如:“借鉴国外定价方法”“完善监察法规”,体现跨文化或跨领域的经验参考。
个人与组织发展
通过观察他人优点或失败案例,调整自身策略,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过往足为未来借鉴”。
通过以上解析可见,“借鉴”不仅是经验学习的过程,更强调通过反思实现自我提升。
借鉴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指的是从别人那里学习或获取灵感,继而应用到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借鉴可以帮助我们吸收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创作。
《说文解字》将借字的拆分部首是人,笔画数是10。
借鉴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李斯列传》中,由秦朝的李斯所撰写。此后,借鉴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成为汉语中常用的词汇。
借鑑是借鉴的繁体字写法。
根据《说文解字》,借字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为人+又,表示通过观察、模仿等手段得到启示。
1. 我们应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以便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2. 这篇文章受到了西方文学作品的借鉴,但也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借鉴的相关组词:借用、借助、借学、借镜、借此。
借鉴的近义词有:学习、吸取、借鉴借鉴、参考。
借鉴的反义词有:忽略、拒绝、排斥、自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