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声音飞扬而悠远。《文选·嵇康<琴赋>》:“翩緜飘邈,微音迅逝。” 吕向 注:“翩緜飘邈,声飞而远也。”
“飘邈”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iāo miǎo,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指声音飞扬而悠远,常用于形容乐声、自然声响等清扬绵长的意境。例如嵇康《琴赋》中“翩緜飘邈,微音迅逝”一句,吕向注解为“声飞而远也”。部分语境中也可引申为景象的虚幻缥缈,如“飘飘邈邈,似幻还真”。
近义词包括“悠扬”“缥缈”“清越”等,均与声音或意境的深远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文选·嵇康<琴赋>》原文或相关古典文学解析(来源:沪江在线词典、查字典等)。
飘邈(piāo miǎo)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景物或音响隐约、虚无缥渺的样子。这个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风(风字旁),右边是苗(苗字底)。它的总笔画数是9画。
飘邈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邶风·柏舟》中,其中一句“飘风自南,游兵与官”中使用了“飘风飘邈”的形容词。“飘风”描述了风的流动,而加上“飘邈”一词则强调了风的虚无缥渺的特点。
在繁体字中,飘邈的写法为「飄渺」。这两个字的结构和简化字非常相似,只是繁体字较为繁琐。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飘邈曾使用其他版本的字形。例如,在《说文解字》中,飘邈使用的是「縹緲」两个字。这种写法也表示一种志向高远、超越尘世的意境。
以下是使用飘邈一词的例句:
1. 山间的云雾飘邈,宛如仙境。
2. 他的吟唱声飘邈而悠扬,让人陶醉其中。
组词:飘渺、飘忽、蓬蓬勃勃。
近义词:飘渺。
反义词:实在、真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