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聲音飛揚而悠遠。《文選·嵇康<琴賦>》:“翩緜飄邈,微音迅逝。” 呂向 注:“翩緜飄邈,聲飛而遠也。”
“飄邈”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iāo miǎo,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指聲音飛揚而悠遠,常用于形容樂聲、自然聲響等清揚綿長的意境。例如嵇康《琴賦》中“翩緜飄邈,微音迅逝”一句,呂向注解為“聲飛而遠也”。部分語境中也可引申為景象的虛幻缥缈,如“飄飄邈邈,似幻還真”。
近義詞包括“悠揚”“缥缈”“清越”等,均與聲音或意境的深遠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文選·嵇康<琴賦>》原文或相關古典文學解析(來源:滬江線上詞典、查字典等)。
飄邈(piāo miǎo)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景物或音響隱約、虛無缥渺的樣子。這個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風(風字旁),右邊是苗(苗字底)。它的總筆畫數是9畫。
飄邈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柏舟》中,其中一句“飄風自南,遊兵與官”中使用了“飄風飄邈”的形容詞。“飄風”描述了風的流動,而加上“飄邈”一詞則強調了風的虛無缥渺的特點。
在繁體字中,飄邈的寫法為「飄渺」。這兩個字的結構和簡化字非常相似,隻是繁體字較為繁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飄邈曾使用其他版本的字形。例如,在《說文解字》中,飄邈使用的是「縹緲」兩個字。這種寫法也表示一種志向高遠、超越塵世的意境。
以下是使用飄邈一詞的例句:
1. 山間的雲霧飄邈,宛如仙境。
2. 他的吟唱聲飄邈而悠揚,讓人陶醉其中。
組詞:飄渺、飄忽、蓬蓬勃勃。
近義詞:飄渺。
反義詞:實在、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