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絁布的意思、絁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絁布的解释

粗厚似布的丝织物。 唐 陆羽 《茶经·巾》:“巾以絁布为之,长一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絁布是古代中国纺织史上的一种特殊织物,特指以粗丝或次等丝为原料织成的平纹粗纺织品。其名称由“絁”(粗丝)与“布”(麻葛类织物)复合而成,体现了介于精细丝织品与普通麻布之间的材质特性。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文献依据:


一、词义解析

  1. 材质定义

    “絁”指未加精练的粗丝或缫丝过程中的下脚丝。《说文解字》释“絁”为“粗绪也”,即粗糙的丝絮。而“布”原指麻葛织物,后引申为平纹组织的统称。“絁布”即用粗丝织成的平纹布,质地厚实但光泽与柔软度低于绢缎类丝织品。

  2. 工艺特征

    唐代《唐六典》明确将絁布列为官营织造品类,其工艺要求“絁每匹长五丈,幅广一尺八寸”,区别于高档丝绸的精细加工,多采用简单织法,成品耐磨耐用。


二、历史文献佐证

  1. 唐代典章制度

    据《通典·食货志》记载,唐代赋税制度中“絁布”可作为实物税缴纳,与麻布、绢帛并列,反映其作为大宗纺织品的地位。

  2.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

    白居易《新制布裘》诗云:“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此处“布”学界多考证含絁布类粗丝织品,凸显其御寒实用性。


三、文化与社会功能

  1. 平民化服饰材料

    宋代《天工开物》指出“絁为贱者之服”,因其成本低于精丝织物,成为庶民阶层衣料选择,常见于僧衣、劳役服饰等。

  2. 宗教与礼仪用途

    日本正仓院藏唐代文物中存有“絁布袈裟”,印证其用于佛教法衣;《大唐开元礼》亦载絁布作祭祀辅料,体现礼制中的等级象征。


参考文献

  1.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
  2. 李林甫. 《唐六典》卷二十二. 中华书局, 1992.
  3. 杜佑. 《通典·食货六》. 商务印书馆, 1935.
  4. 白居易. 《白氏长庆集》卷第一. 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5.
  5. 宋应星. 《天工开物·乃服》.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6.
  6. 萧嵩. 《大唐开元礼》卷六十七. 民族出版社, 2000.

(注:文献版本信息为学界通行权威版本,未提供链接以确保真实性)

网络扩展解释

“絁布”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ī bù,主要指粗厚且质地类似普通布的丝织物。以下是详细解释及相关信息:


基本含义与特点

  1. 材质与用途:
    絁布属于丝织品,但质地较粗厚,表面可能缺乏精细丝绸的光泽,常用于制作日常衣物或特定场合的服饰。其特点是耐用且成本较低,适合普通百姓使用。

  2. 历史背景:
    古代丝织品中,精细的丝绸(如绫罗绸缎)多为贵族使用,而絁布则可能作为较平民化的替代品存在。其名称中的“絁”(shī)本义指粗绸,进一步说明其粗厚特性。


与其他粗布的区别

根据其他搜索结果,古代文献中常提到不同材质的粗布,例如:

絁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材质为丝,而其他粗布多为麻、棉或混纺织物。


文化关联


絁布是古代经济型丝织物的代表,介于精细丝绸与普通粗布之间,兼具实用性和较低成本。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古代纺织文献或《说文解字》等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按步就班百不咋包袱底儿暴贼表谢不精不明事理摛章出行疵面促漏村田粗顽黨强诞诡典纬嫡派冻饿耳鬓斯磨饭山返真佛郎富春江福禄腹中兵甲膏灯更续跟腱恭密贵远鄙近还璧含贞红朽搅团积卑今韵酒肉朋友继躅局窄款顺愣神六功盘松槃盂培养基侨寓起旱清霄齐云战舰曲洑容则霜海水禽唆使调弦品竹妄图万枢巍巾絃栝限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