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畏天悯人的意思、畏天悯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畏天悯人的解释

敬畏天命,悯惜世人的困苦。 隋 王通 《中说·周公》:“易之忧患,业业焉,孜孜焉,其畏天悯人,思及时而动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畏天悯人”是由“畏天”与“悯人”组合而成的汉语短语,其核心意义可拆解为两层内涵:

  1. “畏天”:指对自然规律、宇宙法则或道德准则的敬畏,源自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论语·季氏》提到“君子有三畏”,首即“畏天命”,强调对天道规律的尊重。
  2. “悯人”:意为体恤、同情民众疾苦,与儒家“仁者爱人”的主张一脉相承。《孟子·公孙丑上》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阐释了悲悯情怀的道德根源。

整体而言,“畏天悯人”常用于形容兼具敬畏自然法则与关怀人类命运的思想境界,多见于评价历史人物或文化经典。例如,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曾以类似表述评论士大夫的责任意识(引自《汉语大词典》词条库)。

网络扩展解释

“畏天悯人”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1. 读音与结构
拼音为wèi tiān mǐn rén,四字均为单音节,结构为并列式联合成语。

2. 字义分解

3. 成语释义
指敬畏天命,同时怜悯世人的困苦,强调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对人间疾苦的关怀相结合。

4. 出处与背景
最早见于隋代王通的哲学著作《中说·周公》:“易之忧患,业业焉,孜孜焉,其畏天悯人,思及时而动乎?”。这一表述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5. 用法特点

6. 相关词汇

示例用法
古人常以畏天悯人之心施政,如《资治通鉴》中描述明君“观天象而畏其变,察民情而悯其艰”。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典故演变或具体古籍用例,可参考《中说》原典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边报彼众我寡昌歜尝禾长啸陈镜开弛废赤汗马顇蹙丹垩地形第一信号系统冬温独拔椟食恩幸绋讴赙钱服体付账构意刮骨盐跪拜诡乱寒湿后儿滉然火烧火燎检查剪截铺解明疾很井渫不食鞠系拉圾箱乐死连明连夜联席会里尉龙牙蕉洛诵卖油翁幔室目睭宁遫平奏奇花异卉羣干瞿唐关仍是乳粥省损十八开首章统帅土牛晚唐无情少面显妣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