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只听一方面的诉词即可判决狱讼。形容听狱者能取信于人,人不敢欺。语出《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 由 也与?”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片犹偏也。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狱者,惟 子路 可。” 刘宝楠 正义:“言人既信 子路 ,自不敢欺。故虽片言必是直理,即可令依此断狱也。”一说,只须简短数语即可了决狱讼。 朱熹 集注:“片言,半言;折,断也。 子路 忠信明决,故言出而人信服之,不待其辞之毕也。”后用为称颂官吏贤明之词。 唐 李华 《唐赠太子太师崔公神道碑》:“古之廷评,伏念惟刑。我闻德声,继佐 葭萌 ;安道和俗,化行 三蜀 ; 波汾 之曲,片言折狱。” 元 王举之 《折桂令·送友赴都》曲:“万法依公,片言折狱。” 清 胡承谱 《隻麈谭·清泉鬼告状》:“片言折狱,长于吏治。”
(2).泛指以简短语言断定是非。 明 卓人月 《答詹曰至书》:“所諭 西江 、 金沙 之异同,真是片言折狱。”
“片言折狱”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出自《论语·颜渊》:“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孔子认为弟子子路(仲由)能凭借简短言辞公正断案,后以此形容断案者明察善断。
子路的断案能力
子路为人刚直守信,孔子曾称赞他仅凭“片言”即可公正裁决案件。例如,子路审理田地纠纷时,通过观察双方言行迅速辨明真相,化解矛盾。
古代司法实践
后世将“片言折狱”视为司法智慧的体现。如明代杨评事通过嫌疑人供词中的逻辑漏洞(如“叩门便叫三娘子,定知房内无夫也”)迅速破案。
该成语既体现古代司法智慧,也强调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常用于赞颂决断力强、洞察力敏锐的人。
《片言折狱》是一个成语,意指用极少的几句话或一句话就能说明问题,寓意深远,令人一听便明白。
《片言折狱》的拆分部首是“片”和“言”,部首“片”有四画,部首“言”有七画。
《片言折狱》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独立不群者,危释之常也。故火者热也。温者和也。若曰,相反至矣。则可谓是火是温乎?颜渊伯禽曰:不然。是刑人者也。分刑人焉,并作一炁(气)而已矣。”这段话用了极简练的语言,尽量用简洁的说法表达出问题的关键和解答。
《片言折狱》的繁体字是「片語折獄」。
古时的《片言折狱》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例如「狱」的古字写作「刖」,「言」的古字写作「訁」,而「折」的古字写作「歭」。
他是个能言善道的人,经常能用片言折狱,使复杂的问题一下子明了起来。
- 片言:简短的话语
- 折狱: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技巧
- 一语道破:用一句话就能描述清楚问题的核心。
- 一针见血:形容言辞直截了当,直击问题实质。
- 唠叨不休:形容说话啰啰嗦嗦,不着重要点。
- 绕圈子: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绕弯子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