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蟚螖子”。即蟛蚏。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蟚螖子,小蟹也,亦曰彭蚑子。”参见“ 蟛蚏 ”。
“蟛螖子”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极低,多出现在文献研究或方言考据中。如需进一步了解蟛蚏的生物学特征,建议参考专业动物学资料。
《蟛螖子》(péng hèng zǐ)是一个中文词语,由三个汉字组成。其中,“蟛”是由虫字旁和明字旁组成的,部首为虫字旁,笔画数为虫字旁的4画加上明字旁的6画,总共为10画;“螖”是由虫字旁和华字旁组成的,部首为虫字旁,笔画数为虫字旁的4画加上华字旁的9画,总共为13画;“子”为一个独立的字,部首为子字旁,笔画数为3画。因此,整个词语的总笔画数为10+13+3=26画。
《蟛螖子》一词起源于古代汉语中。它源于《诗经·大雅·无言谣》中的一句:“蟹矣蟹矣,角其觜,蟛也蟛也,室如兰芝。”其中,“蟛螖”是形容一种长得像蟹的水生虫类。在繁体字中,蟛螖子的写法与简体字相似,只是一些字形上的细微差别。
古代汉字的书写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蟛螖子》在古时候的写法略有不同。具体而言,古代《诗经》中的写法为“螼螖子”,与现代的《蟛螖子》略有差异。
以下是关于蟛螖子的例句:
1. 这个小池塘里有许多蟛螖子,看起来非常有趣。
2. 孩子们拿着网捕捉着蟛螖子,玩得开心极了。
一些与蟛螖子相关的组词:
1. 蟛螖:指蛹形阶段的蚕宝宝。
2. 蟛蛩:指发出噪叫声的昆虫。
蟛螖子的近义词:
1. 蛴螬:指蛹形阶段的昆虫。
2. 蝌蚪:指蛙类或两栖动物的幼虫。
蟛螖子的反义词:
1. 成虫:指昆虫发育到成熟阶段的个体。
2. 蛇:指蛇类动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