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俱厉的意思、声色俱厉的详细解释
声色俱厉的解释
[severe in voice and countenance;fulminate] 说话时声音和脸部表情都很严厉
详细解释
说话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晋书·明帝纪》:“﹝ 王敦 ﹞大会百官而问 温嶠 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遂与 重诲 辨於帝前, 圜 声色俱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陶文毅公 ﹞开藩 皖 中,循例覲圣,论某官溺职状,至於声色俱厉,鬚髯翕张。” 茅盾 《子夜》七:“这两句话又是声色俱厉,所有攒集在办公室门外的职员们全部吓坏了。”亦作“ 声色并厉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敦 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
词语分解
- 声色的解释 ∶说话时的语气和脸色声色俱厉 ∶指歌舞和女色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汉; 司马迁《货殖列传序》详细解释.指淫声与女色。《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毋或进。” 孔颖达 疏:“止
- 厉的解释 厉 (厲) ì 严格:厉禁(a.列队警戒;b.严厉的禁令)。厉行(妌 )节约。 严肃:严厉。声色俱厉。 凶猛:厉害。雷厉风行。色厉内荏。 磨,使锋利:厉兵秣马。再接再厉。 古同“疠”、“癞”,恶疮。
网络扩展解释
“声色俱厉”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拼音:shēng sè jù lì
- 含义:形容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通常用于表达因不满或愤怒而情绪激动的态度。
出处与典故
- 最早记载:出自《晋书·明帝纪》。
示例:东晋时期,王敦在朝堂上质问温峤关于太子德行的问题时,“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用法与结构
- 语法:主谓式结构,可作谓语、定语、状语。
例:“他声色俱厉地批评了违规行为”。
- 适用场景:多用于严肃场合,如训斥、质问或表达强烈不满。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疾言厉色、正言厉色(均强调言辞和态度的严厉)。
- 反义词:和颜悦色、不动声色(形容态度温和或平静)。
成语寓意
该成语提醒人们,在冲突中过度激烈的态度可能激化矛盾,保持冷静沟通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例句参考
- 老师一反平日的温和,声色俱厉地要求我们团结。
- 警察喝令歹徒放下武器时声色俱厉。
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知识,可参考《晋书》原文或权威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声色俱厉
《声色俱厉》这个词由四个汉字组成,意为声音和表情非常激烈或者激动。以下是有关这个词的详细解析:
拆分部首和笔画
《声色俱厉》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
- 声:部首为口,总笔画数为7。
- 色:部首为色,总笔画数为6。
- 俱:部首为人,总笔画数为9。
- 厉:部首为厂,总笔画数为8。
来源
《声色俱厉》这个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散文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中国古代散文中为数不多的一部流传至今的散文作品集。
繁体
《声色俱厉》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聲色俱厲」。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声色俱厉」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基本意思和表达方式并无大的区别。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声色俱厉》这个词的例句:
- 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声色俱厉,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 他的演讲声色俱厉,让听众们深受触动。
- 在激动的辩论中,双方的声音和表情都变得声色俱厉。
组词
与《声色俱厉》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词语有:激烈、激动、慷慨激昂。
近义词
与《声色俱厉》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激烈、激动、强烈。
反义词
与《声色俱厉》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平静、冷静、温和。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