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牌和印信。《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令孜 夜入 建 军,以节度观察牌印授 建 。”《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四年》:“将佐已下从行者三百餘人,并牌印皆没不返。” 胡三省 注:“古者授官赐印綬,常佩之於身,至解官则解綬。至 唐 始置职印,任其职者,传而用之。其印盛之以匣,当官者寘之卧内,别为一牌,使吏掌之,以谨出入,印出而牌入,牌出则印入,故谓之牌印。”《三国演义》第十二回:“万望明公可怜 汉 家城池为重,受取 徐州 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赚将》:“亏了夫人 侯氏 ,有胆有谋,昨夜画定计策;差俺捧着牌印,前来送交,就请他进城筵宴。”
“牌印”是汉语词汇,指中国古代官员使用的令牌和印信,象征职权与身份。以下是详细解释:
“牌印”由“牌”(令牌)和“印”(印章)组成,是古代官员行使权力的凭证。令牌用于传达命令或身份识别,印信则用于公文签署或官方文件认证。两者结合,代表官职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如今“牌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语境,如商标注册、仿制文物等场景。
“牌印”是古代中国政治体系中重要的权信工具,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反映了传统官制的严谨性。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中的牌印使用,可查阅《资治通鉴》或《新五代史》等典籍。
《牌印》是指印章、图案或标识等,通常用于标示身份、证明真伪或确认合法性。它具有一种代表性的力量和权威,是许多机构、组织或个人必备的重要工具。
《牌印》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们分别是“牜”和“印”。
“牜”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与牛相关的含义。它有3个笔画。
“印”是另外一个独立的部首,表示与印章相关的含义。它有9个笔画。
《牌印》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在古代,印章被广泛应用于政府、官员和贵族,用于证明身份、印发命令和作为重要文件的验封。
《牌印》的繁体字为「牌印」,拆分部首和笔画与简体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举个例子,古代在写作“牜”时常常把“牛”的头部弯曲成“⺧”,而现代则直接用“牛”的形状表示。同样,在写作“印”的时候,古代会将下部的“⺮”写成“丨”,而现代则使用了更加简化的“⺍”。这些差异反映了汉字演变和书写方式的变化。
1. 这块牌印代表着他的身份和职位。
2. 我花了很长时间设计了一枚特别的牌印。
3. 身份认证需要你提供有效的牌印和相关证明文件。
组词:挂牌、印章、图案、标识
近义词:印记、标志、印把、徽章
反义词:无印、无标、无证、非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