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对语的意思、对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对语的解释

(1).对偶的词句。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平头上尾,尤忌於时;对语儷辞,盛行於俗。”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其诗卷首有一对语云:‘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鸟点头行。’” 郭沫若 《我的作诗的经过》:“﹝我﹞做过《赋得体》的试帖诗,以及这种诗的基步--由二字至七字以上的对语。”

(2).交谈,对话。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诗:“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一:“老兵不执役,则屏於舍外,常闻其中若有对语者。近听之,则寂然。” 元 萨都剌 《夜泊钓台》诗:“山僧对语夜未央,不知风露满衣裳。”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同一禹域之民,而对语或须对译,曷若易之为便?”

(3).对偶句中的偶句。 清 梁章鉅 《浪迹丛谈·俞陶泉都转》:“今年在 扬州 ,闻 公眉观察 亦有一联云:‘敬以持己,恕以接物,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生不交利,死不属子,九京可作,捨公其谁与归。’出语本《朱子》,对语本《檀弓》。”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对语是汉语词汇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释义

    “对语”指两人或多人之间的对话、交谈。《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相互应答的言语”,强调语言交际的双向性。在古汉语中,也特指诗文中的对仗句,如唐代律诗中的对偶句式。

  2. 词源与演变

    该词由“对”(应答、匹配)与“语”(言语)构成,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升降对语”的记载,指礼仪场合中的应答言辞。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扩展其义,将“对语”视为文章结构的修辞手法。

  3.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对语”常用于文学领域,指戏剧、小说中角色之间的对话片段。语言学研究中,该词被纳入“话语分析”范畴,用于描述特定语境下的言语互动模式(参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9年)。

  4. 文化延伸

    在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中,“对语”表现为角色间的唱和念白,体现情节推进与情感张力。此用法可见于《中国戏曲通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对元杂剧台词结构的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对语”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对偶的词句
    指通过平行语法结构形成反衬或对比的修辞手法,又称“对偶”“对句”。例如英文例句:“朋友夸大他的成就;敌人夸大他的罪恶”()。汉语中常见于诗词、对联,如清代梁章鉅引用《檀弓》中的对偶句()。

  2. 交谈、对话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如唐代韩愈《赠崔立之》诗:“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

  3. 对偶句中的偶句
    特指对偶修辞中的后半部分,需与前句在结构、词性上对应()。


二、修辞学中的延伸意义

作为修辞手法“Antithesis”,其核心是通过对比或反衬增强表达效果。例如: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对语”多用于语言学或文学分析,如评剧音乐韵味与语言的关系()、语音网关功能测试()等场景。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文用例或修辞技巧,可参考汉典()及古典文献中的具体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白栘半成品奔呼宾见比丘逼辱不极不伶俐痴福虫蚁仇英疮帚从祖父大白鼠大出进电曜跌子放游飞行覆诊乖僭过来过往喉镜黄褐侯涣如冰释婚币袷裆检偿尖峭谏笋击楫誓净价径捷襟契空口无凭口述阃才连心陆博轮环马如游鱼幕士纳兰词攮刀子攀鳞盘足荣华容悦散白山甿鲨皮设设事使水粉岧嵽瓦楞纸望尘奔溃详酌萧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