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讽谕的意思、讽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讽谕的解释

亦作“ 讽喻 ”。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諭,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三国志·吴志·阚泽传》:“ 泽 欲讽喻以明治乱,因对 贾谊 《过秦论》最善, 权 览读焉。” 明 刘基 《送张山长序》:“余观诗人之有作也,大抵主于讽諭。盖欲使闻者有所感动而以兴其懿德,非徒为诵美也。” 沙汀 《困兽记》十二:“‘正像腌过的菜样!’他忽然记起 牛祚 的讽喻,于是深长的叹息了。”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讽谕(fěng yù)是汉语词汇,指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劝谏或批评,常见于文学创作与社会评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讽谕指对不合理现象不直接批评,而是以含蓄、隐喻的言语或文字进行劝诫,旨在使听者(尤其是统治者)反思改正。例如《诗经》中“主文而谲谏”即为此意。

二、历史渊源与文学应用

  1. 儒家文艺观:儒家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讽谕成为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如《诗大序》提到“下以风刺上”。
  2. 汉代发展:班固《两都赋序》明确使用该词,指出文学作品可“抒下情而通讽谕”。汉代文人如司马相如的赋作虽辞藻华丽,仍隐含讽谏意图。

三、核心特点

四、相关概念辨析

五、现代意义

在当代,讽谕手法仍用于讽刺文学、影视作品等,通过隐喻反映社会问题,兼具批判性与艺术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案例,可参考《诗经》《过秦论》及汉赋相关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二

讽谕(fěng yù)是一个常见的中文词汇,意思是用讽刺、挖苦或嘲笑的方式来批评、警示或揭露某些人或事物的错误、缺点或荒谬之处。下面是有关“讽谕”的一些相关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讽(讠+夆)谕(言+白) 来源:讽谕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用来形容庄子的哲学思想之一,他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只是主观观念的影响,无法真实反映事物的本质。 繁体:諷諭 古时候汉字写法:讽谕的古代汉字写法并无太大变化,不过在古代写法中多见于篆书和隶书形式。 例句:他以讽谕为主要手法,揭露了社会现象中的种种荒谬和不合理。 组词:讽刺、讽喻、讽笑、讽刺性、讽刺诗等。 近义词:讥讽、嘲笑、挖苦、调侃等。 反义词:褒扬、赞美、颂扬等。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