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讽谕的意思、讽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讽谕的解释

亦作“ 讽喻 ”。用委婉的言语进行劝说。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諭,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三国志·吴志·阚泽传》:“ 泽 欲讽喻以明治乱,因对 贾谊 《过秦论》最善, 权 览读焉。” 明 刘基 《送张山长序》:“余观诗人之有作也,大抵主于讽諭。盖欲使闻者有所感动而以兴其懿德,非徒为诵美也。” 沙汀 《困兽记》十二:“‘正像腌过的菜样!’他忽然记起 牛祚 的讽喻,于是深长的叹息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讽谕(fěng yù)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与文学表达方式,指通过委婉含蓄的言语或故事,间接传达劝诫、批评或教育意图,既避免直白尖锐,又达到启发思考的目的。其核心在于“借彼喻此”,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

一、本义解析

  1. 字义构成

    “讽”本义为“背诵”“诵读”,引申为“用含蓄的话劝告或指责”(《汉语大词典》);“谕”意为“告知”“使人理解”。二者结合,指以婉转方式表达观点,使听者自悟其意。

  2. 修辞本质

    区别于直接批评,讽谕需依托比喻、象征、类比等手法。如《诗经·硕鼠》借贪食老鼠讽喻剥削者,实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达效果(王力《古代汉语》)。

二、文学传统中的实践

  1. 古代诗歌与寓言

    自《诗经》“美刺”传统至汉乐府,讽谕成为社会批判载体。白居易《新乐府》明确提出“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以《卖炭翁》等作讽喻民生疾苦。

  2. 政治劝谏功能

    古代臣子常借寓言故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委婉规劝君主,既维护礼制,又降低触怒风险,体现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中国古代文学史》)。

三、现代应用与价值

当代社会仍广泛沿用讽谕手法,如杂文、漫画、影视剧通过荒诞情节讽刺社会现象,既引发公众反思,又规避法律风险。学者指出其符合“建设性批评”原则,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修辞学发凡》现代研究)。


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 http://www.zdic.net/hans/%E8%AE%BD%E5%96%BB
  2.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https://www.zhbc.com.cn/book/9787101000827
  3. 白居易《新乐府序》(《全唐诗》卷四二六)
  4.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5.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讽谕(fěng yù)是汉语词汇,指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劝谏或批评,常见于文学创作与社会评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讽谕指对不合理现象不直接批评,而是以含蓄、隐喻的言语或文字进行劝诫,旨在使听者(尤其是统治者)反思改正。例如《诗经》中“主文而谲谏”即为此意。

二、历史渊源与文学应用

  1. 儒家文艺观:儒家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讽谕成为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如《诗大序》提到“下以风刺上”。
  2. 汉代发展:班固《两都赋序》明确使用该词,指出文学作品可“抒下情而通讽谕”。汉代文人如司马相如的赋作虽辞藻华丽,仍隐含讽谏意图。

三、核心特点

四、相关概念辨析

五、现代意义

在当代,讽谕手法仍用于讽刺文学、影视作品等,通过隐喻反映社会问题,兼具批判性与艺术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案例,可参考《诗经》《过秦论》及汉赋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被出避姙壁蟢逋赋粲如草行车丞相寸心千古砀突导线底作陡趄段段蠹伤峨岷佛气杠荡光塌塌后脑勺黄银树户家节院己亥杂诗计勘紧紧扃鼏谲辞餽携留门麦光冒妄马羊劫梦断民常冥漠之都脑球漂遥平仄钱引起租取巧上孰生眼时芳竦听泰山石敢当陶广陶淑替当铁标头足倒置王途稳如泰山先轨闲情虓士小学生西窗剪烛偕生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