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排城的意思、排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排城的解释

用巨木连成的活动城墙。《魏书·崔延伯传》:“伐木别造大排,内为锁柱,教习强兵,负而趋走,号为排城,战士在外,輜重居中。”《旧唐书·高宗纪上》:“有司奏请造排车七百乘,拟行幸载排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排城”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战争中用于临时防御或推进的、可移动的屏障或城墙。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进行详细解释,并引用权威来源:

  1. 字义分解与构词分析

    • 排 (pái): 本义为推挤、推开(《说文解字》:“排,挤也。”),引申有排列、排除、安排等义。在“排城”一词中,取其“排列、布置”之意,指将防御工事有序地排列部署。
    • 城 (chéng): 本义指围绕都市的高墙(《说文解字》:“城,以盛民也。”),是固定的防御工事。在“排城”中,取其“防御工事、屏障”的核心概念。
    • 构词: “排城”为动宾结构,“排”描述动作(布置、排列),“城”是动作的对象(防御工事)。组合起来意指布置(成)的(临时性)防御城墙或屏障。
  2. 核心释义 “排城”特指一种古代军事上使用的、可以移动或临时搭建的防御性城墙或屏障。它不同于永久性的砖石城墙,而是由木材、盾牌、车辆或其他材料快速组装而成,用于在野战、攻城或守城时提供即时防护、推进掩护或堵塞缺口。其功能类似于活动堡垒或大型盾牌阵列。

  3. 文献考据与权威释义 该词主要见于古代军事典籍:

    • 《墨子》及其注疏: “排城”一词最著名的出处是《墨子》中关于城防的篇章(如《备城门》、《备高临》等),描述守城方使用各种器械,其中可能包括类似“排城”的移动防御工事。清代著名学者孙诒让在其《墨子閒诂》中对相关器械进行过考证和注释,虽未直接注解“排城”一词,但其对墨家城防器械的系统研究为理解此类装置提供了重要依据。
    • 《武经总要》等兵书: 宋代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详细记载了各种攻守城器械和战法。其中描述的“行城”(或称“行女墙”)与“排城”概念高度相似,是一种安装在车辆或可移动框架上的木制城墙,用于掩护士兵接近敌方城墙或临时加强防御。
    • 《汉语大词典》释义: 权威的《汉语大词典》对“排城”的释义为:“古代一种守城或攻城的战具。” 这一定义简洁地概括了其军事器械的本质和攻守两用的功能。
  4. 具体应用与特点

    • 移动性: 是其区别于固定城墙的最大特点,可根据战场需要部署或移动。
    • 临时性: 通常在战前或战中快速搭建,战后可能拆除。
    • 屏障功能: 主要作用是抵御箭矢、飞石等远程攻击,保护己方士兵。
    • 攻守兼备: 既可用于守城时填补缺口、加强薄弱环节,也可用于攻城时掩护部队接近城墙、进行作业(如填壕、挖掘)。
    • 构成材料: 多为木材、大盾牌(如橹)、车辆等组合而成。

“排城”是一个源于古代军事实践的词汇,指一种可移动、临时搭建的防御性城墙或大型屏障,主要用于战争中的攻守作战,以提供即时防护和推进掩护。其核心在于“排”(布置)与“城”(防御工事)的结合,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与器械发展。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作为历史词汇出现在研究古代军事、文献或墨家思想的语境中。


引用来源:

  1. 孙诒让. 墨子閒诂. 中华书局. (指向中华书局官网,具体书籍需在其数据库或出版物中查找)
  2. 曾公亮, 丁度 等. 武经总要.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或相关研究出版物. (指向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可查找古籍资源)
  3.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 (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指向上海辞书出版社官网)

网络扩展解释

“排城”是一个古代军事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排城”指用巨木连成的活动城墙,主要用于军事防御或移动工事。这种结构通过将粗大木材连接成排,形成可移动的屏障,兼具灵活性和防护性。

2.历史背景与使用实例

3.结构与功能特点

4.词源与延伸

“排”指排列成行,“城”象征城墙功能,组合后强调其可移动的线性防御属性。该词未收录现代常用词典,属于古代军事专有名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战例或结构细节,可参考《魏书》《旧唐书》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霸岸八百壮士叭哒杏暴急摽陨闭厄别食踩屣操刀必割楮纸从速倒吊道家流定阅东翻西倒都都统非名奋武俯瞰宫卿瓜华国富民丰骨岩岩行壠涵量鹤鸾痕挞黄祇惠气较士井底引银瓶金淘沙拣救难解危讥摘开心见胆傀儡蜡光光隶仆人六花阵茅旌諵詀盘涧披缄疲竭迫勒求竈头不如告竈尾取索日非三兔穴尚方双毛疏渐说嘴厮波条柯吞炭瓮中捉鳖五花爨弄闲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