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曲意迁就,抑制意愿。《楚辞·九章·思美人》:“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李弘度 常叹不遇, 殷扬州 知其家贫,问:‘君能屈志百里不?’” 南朝 梁武帝 《征庾詵庾承先诏》:“勒州县时加敦遣,庶能屈志,方冀盐梅。” 邹鲁 《丁未镇南关之役》:“然时不我与,屈志事仇,食其禄有年矣。”
“屈志”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qū zhì,其核心含义是曲意迁就、抑制自己的意愿或志向,常用来形容因外界压力或现实需要而违背本心的行为。
基本定义
指委曲自己的心志,放弃原有的坚持或理想。例如《楚辞·九章·思美人》中提到:“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表达了对改变初衷的羞愧。
历史用例
语境延伸
该词常与“变节”“从俗”等词关联,强调对志向的压抑或对现实的妥协。例如朱用纯的格言:“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说明暂时屈从于经验丰富者以应对危机。
“屈志”既可用于描述个人因现实压力放弃理想,也可指代政治、历史中的权宜妥协。其情感色彩偏消极,隐含无奈或矛盾心理。
屈志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背弃原有信念、放弃追求的意向。
屈字由尹部和屮部组成,屹为尹部,卧为屮部,共计12画。
《康熙字典》中屈的解释是“屈伸,曲折”。屈志可以理解为屈服于自己的志向,放弃原有的追求。
在繁体字中,屈字保持不变。
在古代,屈字常用蚕冒捺点的形式替代屮部,写作尛。不过,在今天的常用字中,通常使用屮部代替尛。
1. 他屈志于现实的诱惑,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2. 她决心不屈志,继续努力至底。
屈诗、******、屈服
丧志、颓废、自暴自弃
执志、坚持、追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