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拗怒的意思、拗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拗怒的解释

愤怒不平。《旧唐书·郑畋传》:“殊不知五侯拗怒,期分 项羽 之尸;四塚既成,待葬 蚩尤 之骨。” 清 袁枚 《续新齐谐·阴氏妹》:“家人奔救,女力甚猛,五六人持之,方得脱挟。归问其故,犹拗怒咆哮。” 清 龚自珍 《送徐铁孙序》:“则如 岭 之表,海之滸,磅礴浩汹,以受天下之瑰丽,而洩天下之拗怒也。”

抑制怒气。《文选·班固<西都赋>》:“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李善 注:“拗,犹抑也。於六切。”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一奴从东廊出,仪貌和悦,怡怡然;一奴从西廊出,愤气勃然,拗怒而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巧娘》:“ 三娘 见母与 巧娘 相抵,意不自安,以一身调停两间,始各拗怒为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拗怒"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抑制愤怒、压抑怒气。根据权威汉语辞书的解释和古代文献用例,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语义解析

  1. 字义构成

    • 拗 (ào/ǎo/yù):本义指折断、违逆,引申为压抑、抑制。此处取“抑制”之义。
    • 怒:指愤怒、愤懑的情绪状态。

      二字组合为动宾结构,表示“强行压制怒火”的行为。

  2. 权威辞书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

    拗怒:抑制愤怒。

    例证引《后汉书·皇甫规传》:“(羌人)畏(皇甫)规威严,拗怒不敢暴。”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辞源》(修订本)亦释:

    拗怒:抑制怒气。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二、使用场景与语境

  1. 历史文献中的典型用例

    • 《后汉书·皇甫规传》:描述羌人因畏惧皇甫规的威严,虽心怀愤恨却强行压制,不敢发动暴乱(“拗怒不敢暴”)。
    • 唐代韩愈《荐士》诗:“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后来相继生,亦各臻阃奥。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敷柔肆纡馀,奋猛卷海潦。荣华肖天秀,捷疾逾响报。行身践规矩,甘辱耻媚灶。孟轲分邪正,眸子看瞭眊。杳然粹而精,可以镇浮躁。酸寒溧阳尉,五十几何耄。孜孜营甘旨,辛苦久所冒。俗流知者谁,指注竞嘲傲。圣皇索遗逸,髦士日登造。庙堂有贤相,爱遇均覆焘。况承归与张,二公迭嗟悼。青冥送吹嘘,强箭射鲁缟。胡为久无成,使以归期告。霜风破佳菊,嘉节迫吹帽。念将决焉去,感物增恋嫪。彼微水中荇,尚烦左右芼。鲁侯国至小,庙鼎犹纳郜。幸当择珉玉,宁有弃珪瑁。悠悠我之思,扰扰风中纛。上言愧无路,日夜惟心祷。鹤翎不天生,变化在啄菢。通波非难图,尺地易可漕。善善不汲汲,后时徒悔懊。救死具八珍,不如一箪犒。微诗公勿诮,恺悌神所劳。”**

      诗中“妥帖力排奡”一句,以“排奡”(矫健有力)反衬“拗怒”的压抑状态,体现情感的克制与爆发张力(注:韩愈诗中虽未直接使用“拗怒”一词,但“排奡”常与“拗怒”对举,后世注家多关联解读)。

  2. 情感特征

    该词强调主动压抑情绪的过程,多用于描写人物在外部压力(如权威、局势)下强忍愤懑的状态,隐含内心激烈冲突与外显克制的矛盾。


三、引用文献来源

  1.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

    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版。

  2.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

  3. 《辞源》(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注:因古籍原文及权威辞书暂无公开在线版本,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实体书。)

网络扩展解释

“拗怒”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一、基本解释

  1. 抑制怒火
    指压制或控制愤怒情绪。例如班固《西都赋》中“拗怒而少息”,李善注释“拗,犹抑也”,即通过克制使怒气平息。此用法多见于古文,强调隐忍不发。

  2. 愤怒不平
    形容强烈且难以抑制的愤懑状态。如《旧唐书·郑畋传》中“五侯拗怒”,清代袁枚《续新齐谐》中“拗怒咆哮”,均指情绪激烈到难以自控。

二、语境差异

三、典型用例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进一步分析其动态语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百擧宝塔惨黄草创未就侈国创思串花俶载洞冶冬赈椟栌顿惫独笑反覆手風止甫田睾睾槀街工料功饰光感应光明大道怀旧化治翦戮接竈静笃阱陷积休绝然絶异郡斋读书志看开课绩老着脸皮烈烧六沉鎗溜撒麻累美盼妹婿灭祀谋猷啮毡盘魄攀折弸彪平陈平均数拳头産品宂厌入灭蛇脊呻楚识业夙昔头角峥嵘图记讬言伟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