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咬吞毡毛充饥。常用以比喻坚贞不屈。典出《汉书·苏武传》。 宋 苏轼 《次韵郑介夫》之一:“相与啮毡持 汉 节,何妨振履出商音。” 宋 苏轼 《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之三:“漱石先生难可意,啮毡校尉久无朋。”参见“ 啮雪 ”。
"啮毡"(niè zhān)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侧重,以下是综合解释:
指咬食毡毛充饥的行为,常用以比喻在极端困境中保持坚贞不屈的精神。该词既包含对物质匮乏的忍耐,也强调精神层面的坚守()。
源自《汉书·苏武传》。苏武被匈奴扣押期间,因拒绝投降而被流放至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匈奴断绝其食物供应,苏武被迫以雪水解渴、吞食毡毛充饥,最终坚持十九年不降,成为忠贞气节的象征()。
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形容人在逆境中保持原则或追求目标时的顽强意志。例如:“科研团队在偏远地区啮毡般的坚持,终获突破。”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背景或文学作品中的用例,可参考《汉书》或苏轼相关诗词()。
《啮毡》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用牙齿咬住毡子或其他软物品。它也可以引申为切割或咬断。
《啮毡》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啮”字的部首是“口”,表示与嘴有关,而“毡”字的部首是“毛”,表示与毛发有关。
《啮毡》总共有9笔。
《啮毡》是由动词“啮”和名词“毡”组成的复合词。其中,“啮”字来源于古代词语“齧”,是模仿老鼠用牙齿咬东西的声音来形成的。而“毡”字则是指用羊毛等动物毛制成的一种厚实软件。
在繁体字中,“啮毡”分别写作“齧氈”。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而《啮毡》中的字也有所变化,其中,“啮”字古代的写法为“囓”,而“毡”字古代的写法为“毚”。
1. 他用牙齿啮毡,制作了一顶漂亮的帽子。
2. 老鼠咬断了毛线,用来啮毡构建巢穴。
组词:啮齿、毡帽、啮食、啮咬。
近义词:咬、嚼、啃。
反义词:放开、释放。
【别人正在浏览】